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时势造英雄。很多人之所以走向起义的道路,不是因为觉得不公,而是绝大多数的农民活不下去。如果只是局部的压迫,是很难形成大面积的号召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王朝末期,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出来。当你幻想起义就可以颠覆王朝,先看看当下的时局是不是乱世,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但凡能够有口吃的,别人不会冒着诛九族的风险陪你起义。刘邦,朱元璋,教员都是时代下的产物。另外,也是最重要的是起义的钱从哪来,经济工作是支撑一项事业推进下去的基础,哪怕是起义,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手底下人随时反叛。
影视剧和小说里,起义往往显得特别简单——一个小人物、几个老乡、几句义愤填膺的大话,就能在村头举起大旗,呼啸而起,号令一方。但这其实是对历史的误读。真正在古代揭竿而起的领袖,没有哪个是靠“嘴炮”和临时拼凑就干成大事的。
历史上的起义都是高度复杂的集体行动,它需要组织、资源、关系网、地理条件乃至时局配合,不是你有一腔热血、一身蛮力就能做到的。试想,哪有那么多乡民会冒着抄家灭族的风险跟着一个“凭空冒出来”的小人物去造反?古代社会比现代更讲究血缘、地缘、信任积累。主角喊破嗓子,也很难有人响应。
举个例子,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张角是医卜出身吗?没错,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几句煽情口号,而是因为他几十年苦心经营太平道,积累了成千上万信众。那些信众靠的不是一时热血,而是宗教信仰和长期的组织灌输。这就是组织积累的力量。
你别看小说写得热闹,真要聚起一百人,能听令、能排兵布阵、能不私抢乱杀,这就是大本事了。组织一支像样的队伍,你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有明确首领,大家都认这个人的指挥;
有层级分工,谁是前锋、谁是后勤、谁是情报;
有纪律约束,不抢自家人,不扰乡民,不胡乱逃散;
有补给管理,粮食、兵器、医药都得有序调度。
这背后不是随便找几个兄弟拉起来的,而是要有组织框架。哪怕最初的小股土匪队,也得有个头领、有几个老手带新兵。
隋朝末年瓦岗军的例子就是如此。瓦岗军的兴起并不是单靠隋末饥民的“穷急起事”,而是靠当地瓦岗寨多年的积累、地头豪强(王世充、李密等人)自有的地盘和乡勇基础。李密投瓦岗寨的时候,人家早有成型的山寨体系,不是靠你几句煽情话就能搞出来的。
如果大家不相信,按照20人的规模,试着去组织一次家庭春游,看看有多少的意外?多少人不配合?这还是在今天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起义领袖不是一个普通小农能随便当的。古代社会人情关系极重,一个人想号召起周边乡民造反,不仅要有威望,还要有“底子”。
什么叫“底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