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古代寒门,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的百姓家,连个私塾都没有。孩子们想读书,要么全家拼命攒钱送去私塾,要么找村里读过书的老秀才搭个茅棚教几句。可别以为私塾学费便宜,清朝乾隆年间,一个私塾先生一个月收学生两三吊钱学费,换成粮食大约得十几斤米。一个农家一年交学费、买纸墨的钱,顶得上全家口粮的十分之一。哪家舍得?
举个例子,明代有位叫黄宗羲的大儒,他家在江南已经算富户了,父亲也是举人出身,但为了供黄宗羲和弟弟们读书,家里请了三四个先生,还得添置书籍、纸墨。光是这些开销,就足够一个普通家庭吃喝好几年。更何况,光有学不行,考科举得先从童生考起,考上秀才,再一步步往上。每一级考试都是钱堆出来的。
2. 考试成本高
科举考试,尤其是乡试、会试,都是“长途奔袭”。比如清朝的乡试,一般要去省城参加。寒门学子光路费、盘缠就足够让一家人肉疼。考试前住的旅馆、吃的干粮、应考用的笔墨纸张,哪个不要钱?
据《清代考试制度研究》统计,清代乡试一次考试的平均花销,相当于一个中等农户一年的收入。寒门学子多半是借债、变卖家产才能出发,一考不中,连本带利,家里可能就要破产。
就算真考上秀才了,秀才能免税、免徭役,日子好过点,可离进士还远着呢。
3. 文化积累
穿越文主角最爱说:我有现代知识、懂写作技巧。但你想想,连背《四书五经》都没背熟,连经典文义都没吃透,考场上怎么应对考题?
古人从七八岁就开始日读万言,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熟读《诗经》《尚书》《礼记》等,再练文章、对对子、诗词,十几年如一日。寒门子弟缺乏这样的积累,哪是靠临时抱佛脚就能赶上的?
在古代,真正能考中功名的寒门学子,背后多半有家族、宗族、师友的支持。穿越爽文里主角孤身一人,凭空成功?真是笑话。
1. 宗族资助
在乡村社会,宗族会资助有希望的族人参加科举。一方面希望他中举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宗族地位。这种支持包括资助学费、旅费、应考费用等。
比如南宋的朱熹,他的父亲就是个举人,家里虽然不算大富,但背后有宗族网络支持,才能让朱熹有条件读书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