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秦桑绿:蚕农新法兴秦丝
咸阳城外三十里的渭水村,晨雾还没散尽,李伯的身影就出现在村东的蚕室前。他枯瘦的手抚过蚕室木门上的裂痕,眉头皱得比沟壑还深——去年秋蚕病死了大半,家里过冬的口粮全靠变卖仅存的几筐蚕茧,如今春桑刚抽芽,若再出岔子,一家五口怕是要饿肚子。
“李伯,您又来瞅蚕室啊?”身后传来清脆的声音,是村里的年轻媳妇阿青。她肩上挎着竹篮,里面装着刚采的嫩桑叶,“我家那口子说,您前几日总往县丞府跑,是不是有啥好法子了?”
李伯叹了口气,推开蚕室门。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墙角的蚕匾里,刚孵出的蚁蚕像撒了把碎芝麻,蔫蔫地趴在桑叶上。“县丞大人说,上月有个陈博士从蜀地来,带了新的养蚕法子,可咱老骨头哪懂这些?”他指着蚕室顶上漏光的破洞,“你看这蚕室,漏风又漏雨,去年就是梅雨季一到,蚕全染了病。”
阿青放下竹篮,蹲下身仔细看蚁蚕。她嫁来渭水村三年,跟着婆婆学养蚕,却总赶不上邻村的收成。“我听说陈博士在县郊搭了新蚕室,要不咱今天去瞧瞧?”她眼里闪着光,“我家阿福说,那边的蚕室不用泥糊,还能调温度呢!”
两人说走就走,揣了两个麦饼便往县城方向赶。刚到县郊的试验田,就见一片崭新的蚕室立在桑林旁。不同于村里的土坯房,这些蚕室用竹篾编墙,外面糊着一层油纸,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还留着整齐的通风口。几个穿着短打的工匠正围着一个戴方巾的中年人说话,那人手里拿着一卷竹简,时不时在上面写写画画。
“那就是陈博士!”阿青拉了拉李伯的衣袖。
李伯快步上前,拱手作揖:“陈博士您好,我是渭水村的蚕农李老根,想跟您学学新法子。”
陈博士抬起头,温和地笑了笑:“老乡客气了,这养蚕新法本就是要教给大家的。”他引着两人走进蚕室,一股干爽的气息扑面而来,与村里潮湿的蚕室截然不同。蚕室两侧摆着多层木架,每层都放着蚕匾,蚕匾里的蚕宝宝白白胖胖,正大口啃着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您看这蚕室,”陈博士指着墙壁上的通风口,“竹篾墙透气,油纸能挡雨,屋顶的茅草能保温。最关键的是这温度和湿度,”他从怀里掏出一个铜制的小器物,“这叫‘温湿度计’,铜球里装着水银,温度高了水银就上升,低了就下降。蚕宝宝最喜二十五度左右的温度,湿度要保持在六成,这样才不容易生病。”
李伯凑过去细看温湿度计,铜杆上刻着细密的刻度,水银柱正停在中间的红线处。“可咱村里没这物件,咋测温度呢?”
“简单。”陈博士拿起一片桑叶,“你们可以看蚕的状态,要是蚕宝宝趴在桑叶上不动,就是温度太低;要是到处爬,桑叶没吃完就干了,就是太干燥。另外,我还带了新的蚕种,”他从竹篮里拿出一个布包,打开后里面是几颗淡黄色的蚕卵,“这叫‘金珠种’,比普通蚕种抗病性强,结的茧又大又白。”
阿青听得入了迷,忍不住问:“那这新蚕室搭起来贵不贵?咱农户能负担得起吗?”
“花不了多少。”陈博士笑着说,“竹篾、油纸都是咱本地能找到的材料,县里还会给每户补贴半贯钱。等下我让工匠给你们画个图纸,你们回去照着搭就行。”
两人揣着图纸和几包金珠种,满心欢喜地回了村。消息一传开,村里的蚕农都围了过来,李伯把陈博士的话一五一十地说给大家听,众人当即决定,每家出个人手,先帮李伯搭新蚕室做示范。
接下来的半个月,渭水村热闹非凡。男人们上山砍竹、编竹篾,女人们则忙着糊油纸、晒桑叶。阿青的丈夫阿福是村里的木匠,主动承担了做木架的活儿,他按照图纸,把木架做得高低错落,既节省空间,又方便给蚕喂食。李伯则每天往县城跑,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陈博士,回来再教给大家。
新蚕室搭好那天,陈博士特意来了渭水村。他帮李伯把金珠种孵出来,又教大家如何控制蚕室温度——白天把通风口打开,让阳光照进来,晚上则关上通风口,在蚕室里放一个小火盆,不过火盆上要盖一层铁板,避免温度太高。湿度不够时,就往地上洒点水;太潮湿了,就多开一会儿通风口。
日子一天天过去,新蚕室里的蚕宝宝长得飞快。普通蚕种要二十天才能吐丝,金珠种只需要十五天,而且吐的丝又粗又亮。李伯每天都守在蚕室里,看着蚕宝宝从黑蚂蚁变成白胖子,再到吐出金灿灿的丝,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可就在蚕宝宝快要结茧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连阴雨。村里老王家的旧蚕室漏了雨,蚕宝宝开始拉肚子,没几天就死了一半。老王急得直跺脚,跑到李伯家求助。
李伯赶紧把老王带到新蚕室,“你看咱这蚕室,油纸挡雨,通风口又高,一点都没漏。”他让阿青拿了些干燥的桑叶给老王,“你把剩下的蚕移到我这儿来,先在旁边的空架上养着,等雨停了再搭新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