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新户籍:废墟上的秩序之光
一、破局之思:从“枷锁”到“基石”
1945年初冬,寒风卷着残雪掠过沦陷区瓦砾遍地的街巷。日伪政权崩溃后,望春镇的百姓们仍揣着揣着破旧的“良民证”,那纸片上的钢印曾是悬在头顶的利刃,如今却成了身份模糊的尴尬印记。根据地派来的工作组进驻镇公所时,门板后还堆着半人高的日伪户籍档案,虫蛀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姓名、年龄,却唯独没有“权利”二字。
“老郑,你看这册子,”工作组组长陈默翻开一本泛黄的簿子,指尖划过“职业”栏里被强行标注的“劳工”“商”,眉头紧锁,“日本人搞连坐,把人当牲口管;现在咱们要管,得让老百姓知道,这户籍是给自己过日子用的。”
被唤作老郑的老文书推了推眼镜,叹了口气:“难啊。前几天还有人来问,登记了会不会又被抓壮丁。人心散了,得先把‘怕’字去掉。”
陈默走到窗边,望着镇口晒谷场上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的村民——有的抱着孩子,有的揣着农具,眼神里满是试探。日伪时期的户籍统制像一根毒刺,扎得太深。要在废墟上重建秩序,第一步就得让这“新户籍”成为民众信任的基石,而非新的枷锁。
二、草议新规:一碗水端平的“土办法”
工作组的油灯亮了三个通宵。陈默把缴获的日伪户籍表铺在桌上,用红笔狠狠划掉“保甲连坐”“身份审查”等条款,又在空白处添上歪歪扭扭的字:“自愿登记”“保障生计”“禁止苛捐”。
“咱们得先定个调子,”陈默敲了敲桌子,“第一,不搞强迫。老百姓被吓怕了,得让他们自己愿意来登。第二,登记不是为了管人,是为了给他们撑腰——比如分土地、领救济粮,没户籍就没凭据。第三,得把‘连坐’彻底废除,一人做事一人当,谁也不能株连亲戚邻居。”
老文书在一旁记录,忍不住插了句:“可登记总得有个章程吧?比如怎么证明‘我是我’?好多人户口本都在战乱中丢了。”
这个问题让屋里静了下来。陈默摸出烟斗,烟锅里的火星明灭:“咱们不能学日本人搞那套繁琐的查证。这样,让各村干部带头,先摸清楚村里的底子。谁家几口人,啥时候来的,靠啥吃饭,村干部最清楚。登记的时候,让邻居作个证,按个手印就行——土是土了点,但老百姓信得过。”
他们又琢磨出“分级登记”的法子:对老弱病残、孤寡老人,工作组上门登记,还顺带记上他们的困难;对青壮劳力,除了基本信息,还问清楚擅长的手艺、想种的地,将来好对接生产互助。最关键的是“异议栏”——谁要是觉得登记信息有错,随时可以来找工作组核对,墙上还贴着举报箱的位置,专治个别干部“公报私仇”。
三、试点风波:从怀疑到“抢着登”
望春镇西头的李庄村成了第一个试点。工作组刚在村口贴出告示,就引来一群人围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