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许华:
“你还别说,还真是这样,我也参加过蚂拐节,对于一些活动也有一点点了解,当开展祭祀活动前,首先就是开展祭天形式,最后才开始唱啊跳啊等一些列活动仪式,这个节日在我们那里还是非常隆重,不过也有很多地方认识都不认识这个节日,特别是那些在城市里面的人,他们完全没有参加过这种活动。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国家也慢慢开始重视各个地方的节日了,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宣传各名族的节日,我听我的老乡说每年的蚂拐节都有很多人,来自全国各地的,还有北方的人过来,他们没有见过这种阵仗,不仅好奇,还想体验各族的民俗风情。”
又说:
“不仅有祖国各地的朋友,还有一些国际友人,有一些人也会想体验我们中国少数民族的节日。”
吴语:
“是啊,以前我们中国积贫积弱,很多国家都看不起我们,现在我们祖国强大了,又想来依附我们,这种国家以前欺负我们,现在来巴结我们,真是时代变了。”
又说:
“我们还是回到花山岩画上吧,这些画你知道他们是怎么画上去的吗?你看这悬崖峭壁,在古代,有没有机械,这么庞大的一幅画,要经过怎么样的经历来完成这一幅画卷。”
许华: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用梯子吧?”
吴语摇摇头,说:
“用梯子也不太现实,低矮一点的地方说用梯子还是能够说得通,不过高的地方呢?算了,我还是查一查吧。”
又说:
“有四种说法。
其一,自下而上攀援法,即利用崖壁画上部或下部的树枝、树根、或岩石裂隙等地形地物,攀援而上达到作画地点的方法。然而,在崖壁上有许多倒石锥坡、错落体、台地或石坎,这些画面位置有一定的高度,根本没有支撑点,而且崖壁陡峭光滑,无法攀登,站立尚且艰难,作画更不可能;
其二,自上而下悬吊法,此方法是以绳索、藤条之类为辅助工具,利用树根、岩缝等地物,从崖壁顶部悬吊攀援而下以达到作画地点。因为整座花山崖壁呈向外倾斜姿势,底陷上突,从崖顶到地面的垂直点与岩壁的距离达二十多米。如从崖顶往下吊人,无论如何也难于贴近崖壁;
其三,高水位浮船法,这是在山洪暴发、江水上涨之时,利用高水位浮船或木排到画壁下作画的方法。然而画像最高处距地面40多米,如果江水真的涨到这一高度,明江流域早已一片江洋,在这种情况下画师还有闲情逸致作画,那他们的心理素质恐怕非比寻常,强大得不可思议。
其四,直接搭架法,在坎坡上构搭一定高度的木架,画者攀在木架上作画。这种方法看似比较合理,但细究起来也有缺陷。从崖底至河边的平台最窄处仅3米宽,要搭架子,必须得从河里搭起,其难度可想而知。”
许华:
“对于这四种说法,我觉得还是有非常有可能,我们还是趁天气晴朗,好好欣赏一下这些岩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