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解链桥黝黑的桥身横跨断魂涧,在秋阳下泛着沉甸甸的金属光泽,桥面上矿工与百姓往来穿梭的脚步,带着劫后余生的轻快与对新生的期盼。那由罪恶镣铐熔铸而成的通途,如同一个无声的宣告:冰冷的铁器可以禁锢人身,亦可熔铸成连接希望的脊梁;强权可以肆虐一时,却终将被正法与人心的力量重塑。这震撼的一幕,随着获释矿工的口口相传,如同长了翅膀,飞出了黑石峪的山坳,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东宫庭院内,金菊吐蕊,丹桂飘香,秋日的阳光带着暖融融的慵懒,洒在光洁的石阶上。澈儿刚处理完几份关于各州府效仿“解链桥”模式、将抄没的非法刑具熔铸为民用器物的奏报,心情尚沉浸在那股涤荡污浊、重塑秩序的激越之中。内侍总管轻步而入,脸上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郑重:
“殿下,农部致仕老尚书,陈公讳敬之,命人送来一物。言明须殿下亲启。”
“陈老尚书?”澈儿微微一怔。陈敬之,三朝元老,毕生心血倾注于农桑水利,主持编纂过数部农书,晚年因腿疾致仕,已归隐江南多年,不问世事久矣。这位德高望重的农学泰斗,此时送来何物?
“人在何处?”澈儿问道。
“送物之人乃陈府老仆,正在宫门外候着。”内侍总管躬身回答,“陈公言,此乃其毕生心血所系,唯恐托付非人,故遣心腹老仆亲送,务必交到殿下手中。”
澈儿心中一动,一股莫名的预感涌上心头。他放下朱笔,整了整衣冠:“请至偏殿,本王亲迎。”
偏殿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一位身着洗得发白、浆得挺括的葛布长衫、须发皆白、身形清瘦的老者垂手恭立。他身旁放着一个一尺见方、用上等紫檀木精心打造的匣子,匣面光滑如镜,隐隐透出内敛的光华。老者脸上布满岁月刻下的深深沟壑,眼神却依旧清亮,带着农人特有的质朴与岁月沉淀的睿智。见到澈儿步入殿内,他眼中闪过一丝激动,颤巍巍地便要下拜。
“老丈不必多礼!”澈儿疾步上前,稳稳托住老者的手臂,声音温和而敬重,“陈老尚书乃国之瑰宝,农学宗师。老丈远道而来,一路辛苦。”
老仆眼中泛起点点泪光,声音哽咽:“殿下折煞老奴了!老奴奉我家老爷之命,将此物献与殿下。”他郑重地捧起那沉甸甸的紫檀木匣,如同捧着稀世珍宝。
澈儿双手接过。匣子入手温润,分量不轻。他轻轻打开铜扣,掀开匣盖。
一股混合着陈旧纸张、墨香与淡淡樟脑的独特气息扑面而来,带着时光沉淀的厚重感。匣内红绸衬底,静静躺着一册书。
这册书,一眼望去便知年代久远。书页泛黄,边缘卷曲磨损,甚至有些地方已呈深褐色,如同被岁月烟火熏燎过。封皮是深蓝色的厚纸板,早已褪色,上面用端正的馆阁体写着书名:《齐民要术辑录》。但真正令人动容的,并非书籍本身,而是书页间!
澈儿小心翼翼地捧出书册。入手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千钧之重。他轻轻翻开第一页。
只见泛黄的书页空白处、行距之间,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布满了蝇头小楷的批注!墨色深浅不一,有新有旧,显然非一时所书。字迹清隽而有力,带着一种数十年如一日伏案耕读的沉稳。批注内容包罗万象:有对古法的考据辨误,有结合不同地域土壤气候的种植心得,有对虫害防治的独到见解,有对水利灌溉的巧妙设计,更有无数记录着天时、节气、雨水、收成之间微妙关联的详细笔记!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一位皓首老者,在孤灯下,在田间地头,孜孜不倦地记录、思索、实践的身影。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书页间还夹着许多泛黄的纸条,上面或是手绘的农具改良图样,或是某种作物的生长形态速写,笔触虽简,却精准传神。书页的空白处几乎被填满,却排列有序,丝毫不显凌乱,反而构成了一幅以古籍为基、以心血为墨的壮阔知识图谱!
澈儿一页页翻看着,指尖拂过那些温润而微糙的纸面,拂过那些力透纸背、凝聚着毕生智慧的字迹。他看到了“冬麦返青遇倒春寒”的应对批注,与他自己修订农书时的想法不谋而合;看到了关于堆肥发酵温度控制的精妙记录;看到了对江南水田与北地旱作差异的深刻剖析……这哪里仅仅是一册古籍?这分明是一座由毕生心血浇灌而成的农学宝库!
就在澈儿心神激荡,沉浸于这浩瀚农学智慧之时,殿外传来一阵略显急促、却努力克制的脚步声,伴随着拐杖点地的“笃笃”声。
澈儿抬头望去。只见殿门口,一位身着洗得发白的深青色布袍、白发萧疏、身形佝偻的老者,正由一名小厮搀扶着,颤巍巍地站在那里。老者脸上布满深刻的皱纹,面色带着病后的苍白与长途跋涉的疲惫,一双眼睛却异常明亮,如同历经风霜却依旧锐利的鹰隼,正紧紧盯着澈儿手中那册泛黄的农书!正是致仕多年的农部老尚书,陈敬之!他竟不顾年迈体衰,亲自从江南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