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秦老汉眯着眼,在竹牒一角刻了个小小的“桑”字,像个印记:“这样,就算混了,也能认出是蚕桑司的东西。”
第一批竹牒领下去那天,蚕农们围在秦老汉的竹棚前,摸着温热的竹牒,指腹蹭过光滑的竹面。李老汉是个种桑人,家里养了三筐春蚕,他让秦老汉把自己的名字刻得深些:“我眼神不好,刻深点,摸着能认出来。”
张掌柜去交茧时,王司丞不情不愿地拿出对应的竹牒。张掌柜的牒子上,深痕旁边刻着“三月初七,三百斤,张记”;司丞手里的牒子,浅痕旁边刻着“三月初七,三百斤”。两片竹牒并在一起,深痕压着浅痕,严丝合缝,连“三百斤”的笔画都能对上。
“王大人,”张掌柜的声音亮了,“您还有话说吗?”
王司丞的脸涨得像熟透的桑葚,手里的竹牒差点掉地上,嘟囔着在账册上改了数,红印盖得重重的,像在赌气。
消息传开,蚕农们都爱这竹牒。领蚕苗时,必让秦老汉把名字刻深些;交茧时,亲手把两片牒子对一对,“咔嗒”一声合上,比喝了蜜还甜。有个年轻蚕农,把女儿的名字也刻在牒子上:“让她长大了也知道,这蚕桑的事,来不得半点假。”
澈儿再去蚕桑司时,司房里的纸册被搬到了库房,墙角架起了竹架,一串串竹牒挂在上面,像串起来的玉牌。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竹牒泛着温润的光,刻痕里的墨迹被晒得发亮。王司丞正在核对竹牒,手指笨拙地把两片牒子对在一起,脸上没了往日的傲慢,多了点谨慎。
“这些竹牒,比账本可靠。”澈儿拿起一片,竹面上还留着淡淡的刀痕,是秦老汉刻字时不小心划的,“竹子实心,刻了痕就改不了;人心若实心,就像这竹牒,能经得起核对。”
秦老汉后来收了个徒弟,教他选竹、烤竹、刻牒。徒弟问:“为啥深痕代表蚕,浅痕代表茧?”老汉指着蚕匾里的蚕宝宝,它们正昂着头,吃得卖力:“蚕要养得实,才能结出厚茧;这痕深,是盼着人心也得扎深根,才稳当。”
三年后,蚕桑司的竹牒攒了上千片,秦老汉用它们编了个竹屏,立在蚕房门口。牒子上的刻痕被无数人的手摸得发亮,“桑”字的印记磨得浅了,可“蚕”与“茧”的刻痕,却像生了根,深深嵌在竹里。
有次下暴雨,蚕房漏了雨,竹屏被淋湿,却没变形。蚕农们说,那是因为竹牒里藏着人心的实,像蚕吐的丝,看着软,却韧得很,能经得起风吹雨打。
澈儿的案头,摆着片最小的竹牒,是秦老汉送的,上面刻着“一寸丝,一寸心”。他常对着竹牒想,这世间的事,本就该像蚕桑这样:桑要肥,蚕要实,账要清,心要诚。丝缕连缀,能织出锦绣;民心相连,能撑得起天下安稳。
风过蚕房,竹屏上的竹牒“叮咚”作响,像无数蚕宝宝在吐丝,细细密密,把人心织成了一片温暖的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