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场景与陈立记忆中 2003 年的画面重合 —— 那时王老正在指导博士生撰写《职务犯罪心理研究》,而他作为旁听者,曾在课后与老人争论过 “诱惑侦查的伦理边界”。
“你就是祁同伟?” 王老的目光像手术刀般精准,“孤鹰岭那个?”
“是。”
祁同伟递上硕士毕业论文《基层执法中的犯罪心理预判》,“学生曾在汉东政法大学研习刑法,现想转攻犯罪心理学。”
王老翻到论文最后一章,那里分析了 “权力压迫下的犯罪心理嬗变”,批注栏里有他用铅笔写的小字:“此节可引申至职务犯罪研究”。老人忽然合上书:“下周三来我办公室。
成为王老的关门弟子后,祁同伟如鱼得水。
在《犯罪心理学前沿》课堂上,当同学还在争论 “天生犯罪人” 理论时,他已能结合孤鹰岭毒贩的审讯记录,提出 “环境 - 认知 - 行为” 的三阶模型:“毒贩李某的反社会人格形成,与其在梁家矿场遭受的长期欺压直接相关……”
话未说完,王老在黑板上写下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犯罪倾向”,粉笔灰簌簌落下,像在为他的观点佐证。
深夜的图书馆里,祁同伟开始重构未来的侦查理论。
他将陈立记忆中的 “犯罪现场重建技术” 转化为 “三维空间证据链分析法”,用 1992 年某连环杀人案的卷宗做实验,在坐标纸上标注出凶手的移动轨迹、心理盲点和行为模式。
当他将分析报告交给王老时,老人盯着图表沉默良久:“这不是书本上的东西,你哪里学的?”
“在孤鹰岭时,曾用树枝画过毒贩的路线图。” 祁同伟低头,指尖划过纸页上的弹道模拟线,“只是把树枝换成了坐标。”
王老摘下眼镜擦拭:“下个月跟我去公安部,参与‘九五’重点课题《智能犯罪心理研究》。”
1997 年春节,祁同伟在宿舍撰写《现代刑事侦查方法论新探》。
窗外的鞭炮声中,他将陈立参与编写的《犯罪现场勘查手册》内容,转化为符合当前技术条件的表述:“微量物证提取需注意:毛发样本应用透明胶带粘取,而非未来的真空吸附……”
书稿完成那天,王老带着他去见公安部刑侦局老局长。
老人翻到 “行为证据学” 章节,突然拍案:“这个‘犯罪惯技与签名行为’的区分,比国外的理论更贴合中国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