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北平的冬天,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干冷。寒风卷着尘土,在胡同里打着旋儿,刮在脸上像小刀子。然而,对于何大清来说,这1944年的初冬,却比往年任何一个冬天都显得“暖”一些。这份暖,来自丰泽园后厨那终年不熄的炉火,来自他腰间渐渐厚实的钱袋,更来自心头那份久违的安稳与希望。
丰泽园那朱漆大门、雕梁画栋的气派,何大清如今已能坦然走入,甚至带着几分熟稔的从容。
一年光阴,足以洗刷掉他身上初来时那份格格不入的局促与自卑。油腻的围裙不再是遮掩,而是身份的象征。
他不再是那个忐忑求生的二灶,而是凭借一手硬扎谭家菜功夫,赢得了后厨上下乃至挑剔食客认可的“何师傅”。
“何师傅,今儿‘黄焖鱼翅’的汤头,您给掌掌眼?”年轻的帮厨端着砂锅,恭敬地请示。何大清用长柄勺舀起一勺浓稠金黄的汤汁,凑近鼻尖一嗅,再轻轻吹散热气,舌尖尝了一小点,眉头微蹙:“火候到了,但‘顶汤’的鲜味没完全逼出来,再加半勺花雕,文火煨一刻钟,记住,火候要‘养’,不能急。”
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一年前,他还在为一道醋溜白菜是否能过关而心悬半空;一年后,他已能指点后辈如何拿捏谭家官府菜的命脉——那一口醇厚到极致、鲜香到骨子里的“顶汤”。
汗水浸透了无数次粗布褂子,手腕上添了几道烫伤的旧痕,换来的是技艺的精进和地位的提升。
工钱涨了,更重要的是那份管一顿晌午饭的福利,让他能把省下的口粮实实在在地带回家。每天下工时,怀里总揣着一个油纸包,有时是半个白面馒头,有时是几块炖得软烂、油光发亮的五花肉,那是给傻柱解馋的零嘴,也是给杨素芬补身子的心意。
何家的饭桌,早已不是一年前杂粮窝头就咸菜的寒酸光景。虽然远谈不上大鱼大肉,但油水厚实了许多。
何大清带回来的“折箩”——客人桌上撤下来、品相完好没怎么动过的菜肴,成了改善生活的美味。
傻柱捧着碗,吃得满嘴油光,圆乎乎的脸蛋上笑容憨厚满足。杨素芬身上的棉袄虽然依旧打着补丁,但气色好了,眉眼间也少了愁苦,多了几分温润的平和。她看着丈夫,再看看两个儿子,心里那份踏实,是乱世里最珍贵的暖。
然而,何家的光景,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不在灶台,而在书桌。
何雨昂。
这个名字在四合院乃至附近的街坊邻里,几乎成了一个带着传奇色彩的符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