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神凰五年的冬,来得凛冽如刀。寒风卷着沙尘,拍打在潼关的城楼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这座扼守关中咽喉的雄关,此刻却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城头上的“唐”字大旗,在风中摇摇欲坠,仿佛随时会被呼啸的北风撕碎。替身“秦珪”的倒行逆施,早已将太宗文皇帝留下的根基蛀空,而那道“改国号为大晟”的荒唐旨意,更是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各地忠于大唐的臣子,终于忍无可忍,举起了“清君侧,复大唐”的义旗。
烽烟四起:忠魂举义应者众
最先举起反旗的,是河东节度使郭德山。这位出身将门、深受太宗恩惠的老将,在听闻阿史纳·戈比翁等忠良下狱、国号将改的消息后,须发皆张,在节度使府前竖起“大唐”军旗,声泪俱下地对将士们说:“太宗皇帝待我郭家恩重如山,如今奸贼当道,妄改国号,我辈岂能坐视?今日,我郭德山愿以这把老骨头,换回‘大唐’二字的荣光!”
三军将士响应者云集,哭声震野。他们中,有许多人是太宗时期入伍的老兵,有许多人是因新政受益的农民子弟,替身的倒行逆施早已让他们忍无可忍。郭德山一声令下,大军即刻东进,沿途州县的官员百姓,闻风而降,纷纷献上粮草,加入义军。
紧随其后,江南道、岭南道、剑南道的忠臣良将,也相继举义。他们或许兵力有别,或许地域各异,却有着共同的旗帜——“大唐”,共同的目标——诛杀替身,清除费党,迎回真正的天子(虽不知秦珪尚在,但“复大唐”的信念已深植人心)。
“复我大唐,还我河山!”
起义军的呐喊声,像野火一样传遍大唐的疆域。他们的队伍,如同滚雪球般越来越大,不仅有士兵,还有无数手持锄头、扁担的农民,有怒目圆睁的工匠,有投笔从戎的书生。这些被替身和费无极逼到绝境的人,此刻凝聚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向着神都长安,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兵临城下:神都门户危在旦夕
替身“秦珪”起初并未将起义军放在眼里,在他看来,这些“草寇”不过是乌合之众,只需派些兵马,便能轻松镇压。费无极也强作镇定,调兵遣将,试图阻挡义军的步伐。
然而,他们错了。
派去镇压的军队,大多是由农民子弟组成的府兵。这些人深知起义军为何而战,也清楚自己为何而战——为那个毁掉他们生计、妄改国号的昏君卖命,值得吗?
于是,可笑的一幕出现了:许多军队刚与起义军接触,便纷纷倒戈,有的甚至直接加入义军,调转枪口,向着长安进发。少数负隅顽抗的,也因军心涣散,被义军轻松击溃。
义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神凰五年腊月,郭德山率领的东路义军,在付出极小代价后,一举攻破了号称“天下第一关”的潼关。
潼关一破,长安的门户洞开,最后的屏障,只剩下龙江天险。
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动。替身“秦珪”再也无法维持镇定,整日躲在后宫,抱着巫师跳着诡异的舞蹈,口中念念有词:“妖法护体,妖法护体,挡煞,挡煞……” 他的眼神涣散,嘴角流涎,早已没了半点“皇帝”的模样,只剩下深入骨髓的恐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