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杨守敬沉吟片刻,回答道:“纵观历代书法,凡在书法上有新造诣者,必须具备‘三要’:一是天分,二是多见,三是多写。至诚,凭你聪明的天分与超强的悟性,第一条已经足够了。”
王至诚继续说道;“除了祖上留下的琅琊本《兰亭序》,我见过三、四个流传于民间的摹本……临摹百遍,总不得要领。”
“这远远不足。”杨守敬摇头说,“不仅要看帖,还需看碑刻;不仅要学《兰亭序》,还要看其他碑帖。‘碑帖’并重,旁通博引,方可求变求新。”
杨守敬从书案中取出历代碑帖的原贴或照片,讲述道:“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殷商的甲骨文古朴、周代的钟鼎文繁复、秦汉的篆隶古奥苍劲,晋唐以来,各显神韵。加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二郑’(郑道昭、郑述祖)驰骋书坛,唐朝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李北海、柳公权、颜真卿的‘六大家’,书法盛极一时。”
王至诚点头,回应道:“我还是喜欢杨爷爷的《兰亭序》。您借鉴了‘苏黄’(苏轼、黄庭坚)和清代书家翁同和的写法。”
“至诚果然有眼力。”杨守敬赞许道,“你看过他们的作品吗?”
王至诚摇头,却指着书案上的书帖,表现出他的自信。
杨守敬对王至诚的天赋倍感欣赏:“不错,杨爷爷的书法确实借鉴了苏轼的厚重、黄庭坚的开张与结体的欹侧,以及翁同和行书的虚实转换。但杨爷爷的字中仍有瑕疵,所以,你的字必须超过杨爷爷才对。。”
王至诚不停地点头,继续追问:“杨爷爷,何谓‘帖学’?何谓‘碑学’?”
杨守敬说道:“明太祖以八股取士,‘帖学’成为时尚。‘帖学’以历代前贤手迹摹刻成帖,以王羲之和唐六大家为主。明代书家多循规蹈矩,形成了程式化、规范化的馆阁体,直到康乾二帝时期。”
接着,杨守敬补充道:“‘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冬心另辟蹊径,追求‘碑学’的古朴苍劲。经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阮元倡导,包世臣着《艺舟双楫》张扬北魏碑法,康有为着《广艺舟双楫》则更尊魏碑唐体,提出‘十美’要求,把碑刻发挥到极致。”
“魏碑有哪‘十美’?”王至诚好奇地问。
杨守敬回答:“康有为的‘十美’简单概括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