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壬申年),春天正月乙巳日,梁贵人成功“上位”,被立为皇后。
同一时间,京城闹旱灾,大地干巴巴的,就像被烤过一样。
三月,扬州六郡突然杀出一伙以章河为首的“妖贼”,在四十九个县到处搞破坏,连当地官员都受伤甚至被杀。
庚寅日,皇帝大手一挥,大赦天下,还改了年号。
夏天四月,梁商先是被加封为特进,没过多久,又当上了执金吾,这升职速度,简直像坐火箭。
冬天,耿晔派乌桓的戎末魔等人去突袭鲜卑,大捞一笔后凯旋。但鲜卑哪肯善罢甘休,又跑来辽东属国找事儿,耿晔只好把军队转移到辽东无虑城,准备跟他们干一架。
这时候,尚书令左雄给皇帝写报告说:“以前汉宣帝就觉得,当官的要是换来换去太频繁,老百姓就没法安心过日子;要是能长期干下去,老百姓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化。哪个官治理得好,就发诏书表扬鼓励,升职加薪,要是公卿的位置有空缺,就按顺序提拔。所以那时候当官的都很称职,老百姓也安居乐业,汉朝的好官,就数那时候最多。可现在呢,管理地方的官员像流水一样换来换去,个个都只看眼前,没人考虑长远。他们把乱杀无辜当成有威风,把拼命搜刮钱财、整治事务当成有本事;反而觉得用心治理地方、安抚百姓的人没能力,奉公守法、按规矩办事的人不会当官。一点点小矛盾,就能让人受髡钳之刑;当官的一高兴或者一不高兴,就能让人丢了命。他们把老百姓当仇人,收税的时候比豺狼还狠。那些监察的官员到处都是,却跟他们穿一条裤子,看到坏事不举报,听到恶行也不调查。只在驿站考察政绩,还要求短期内就出效果。夸人的时候不看人家实际品德咋样,论功劳也不看是不是真有那么大贡献。那些爱吹牛的人反而能得到好名声,老老实实做事的人却被诋毁。有的人犯了罪还装作清高,有的人一看形势不对就赶紧去捞名声。州官也不复查,就争着征召这些人,让他们一下子就升了大官,远远超过其他人。还有的人被调查弹劾、抓起来了,结果跑了不接受惩罚,碰到大赦就赶紧行贿,又啥事没有了,就像把红的紫的都搞混,完全分不清好赖人。所以那些奸诈狡猾的人越来越嚣张,随便就离职或者上任,任命官员跟闹着玩似的,职位空缺动不动就上百个。基层那些小官,职位低、工资少,车马衣服啥的都得老百姓出,廉洁点的勉强够花,贪心的能把家里装得满满当当。各种乱七八糟的征调接连不断,迎来送往花费巨大,既耽误正事又坑了老百姓。社会风气也不好,灾祸也不停,问题就出在这儿。我觉得那些太守、县令之类的官员,要是治理有方,让老百姓得了好处,就直接给他升职,别调来调去的;除非父母去世,不然不能随便离职。要是有人不遵守法律,不执行皇帝命令,就一辈子不让他当官,就算碰到大赦也不行。要是被弹劾后跑了不接受法律制裁,就把他全家迁到边境去,让他长点记性。那些在乡里跟老百姓打交道的小官,都要用品行好、有学问、适合从政的儒生,少收他们点税,给他们加点工资。等他们干满一年,上面的宰府和州郡才能征召举荐他们。这样一来,那些滥用权力、追求虚名的路就被堵死了,虚伪的风气也能杜绝,迎来送往的麻烦事儿少了,乱收费的源头也断了,奉公守法的官员就能好好治理地方,老百姓也都能过上安稳日子。”皇帝听了觉得挺有道理,就重新强调了不能无故离职的规定,还让有关部门好好考察官员治理的真假,看看怎么落实。但这规定对宦官不利,所以最后没能实行。
左雄又接着报告说:“孔子说‘四十不惑’,《礼记》里也说四十岁适合出来做官。我建议从现在开始,孝廉要是不满四十岁,就不能被举荐。被举荐的人都要先到公府,儒生考自家学术流派的知识,文官考写公文的能力,然后把成绩副本送到端门,看看他们到底有没有真本事,顺便也改善改善社会风气。要是有人不遵守规定,就按法律治罪。但要是有那种特别有才能、品行特别好的人,年龄就不用限制。”皇帝同意了。可胡广、郭虔、史敞却上书反对说:“选拔人才得看才能,不能被固定的制度框住。像陈平的六出奇计,又不是从经学里学来的;郑国子产、东阿王的治理方法,也不是靠写公文。甘罗、子奇被重用的时候,年龄跟四十岁差老远了;终军、贾谊出名的时候,也很年轻啊。从古到今,选拔人才的制度从来没这么大改动过。现在就因为一个人的建议,就要改变老规矩,好处还不明确,大家心里也不乐意。矫正错误、改变常规是大事,却不问问大臣们的意见,也不跟公卿们商量。要是这事儿定下来之后,大家有不同意见,反对吧,朝廷就不好办;同意吧,皇帝命令都已经下了。我们觉得应该把这建议发给百官讨论,看看大家怎么说,然后再决定好不好,仔细听听大家的想法。”皇帝没听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