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他取过纸笔,边写边解释:“你看这舌淡、苔腻而润,脉濡细,皆是脾阳不足、湿浊内困之象。发热而不高亢,泄泻而里急后重,正是湿邪黏滞、阻滞气机的表现。左下腹的痞块,乃湿浊与气血搏结而成,非单纯热毒,更非血瘀为主。”
第二章:寒温兼施,源自《内经》奥理
庄太太听得似懂非懂:“岐大夫,西医说这是‘炎症’,得用凉药消炎,为啥您说跟脾阳不足有关呢?之前也用了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吃了更拉肚子。”
岐大夫放下笔,指着案头的《黄帝内经》影印本:“《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受湿气,脾病而四支不用。’脾属太阴,喜温而恶寒,主运化水湿。今庄先生素体脾虚,又逢长夏湿盛,术后元气受伤,脾阳更衰,无力运化水湿,湿浊就像地上的积水,没了阳光(脾阳)的蒸腾,就会越积越多。”
“那为啥会发热呢?”庄先生忍不住问,额头上的汗又冒了出来。
“这正是关键处。”岐大夫翻开《伤寒论》,找到相关段落,“《伤寒论》云:‘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处虽非黄疸,然湿浊久郁,也会化热,形成本虚标实、上热下寒之证。您发热却不喜冷饮,腹泻却里急后重,正是湿热在下、脾阳被遏的表现。之前用寒凉药,好比在湿地上泼冷水,湿没去,反把脾阳浇得更衰,所以泄泻加重,痞块不消。”
他又指向《脾胃论》:“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治病如治水,若只知用寒凉药清热,好比只知筑堤挡水,却不疏通河道、不升发阳气。脾阳如日,阳气升则湿浊化,河道通则湿热下。”
庄先生夫妇听得入神,只觉得岐大夫的话像拨开云雾的手,把之前混沌的病情理出了头绪。
第三章:方药精思,附子败酱巧配伍
“那该怎么治呢?”庄太太急切地问。
岐大夫起身走到药柜前,药斗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治当温运脾阳以化湿,清利湿热以排浊,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我拟一方,以《金匮要略》附子败酱散为基础,合薏苡附子败酱散之意,再佐以通利之品。”
他边抓药边讲解:“熟附块12克,先煎半小时。这味药是温脾阳的主将,《神农本草经》说它‘主风寒咳逆邪气,破症坚积聚’,能壮命门之火,化下焦寒湿。但需久煎去其燥烈之性,只取温通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