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碗干姜汤破迷局:岐仁堂解妇人"热中藏寒"怪病
秋后的阳光透过岐仁堂的竹帘,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药柜里的黄芪和党参散着温和的香气,与窗外老槐树的落叶味混在一起。正给远志去芯的岐大夫听见门环响,抬头看见胡同口的王婶领着个中年妇人进来,那妇人眉头紧锁,手一直按着胸口。
"岐大夫,快给我嫂子看看吧,"王婶扶着妇人坐下,"她这病闹了大半年,吃凉的也不行,吃热的也不行,天不亮就往厕所跑,人都瘦脱相了。"
妇人姓李,四十五岁,眼角的皱纹里透着疲惫:"大夫,我这胸口啊,整天跟揣了团火似的,热得慌,就想吃冰糕、喝凉水。可刚吃两口,胸口就像被石头压住,闷得喘不过气。最要命的是每天天快亮时,肚子就咕噜噜叫,非得跑厕所,拉完了肚子还是胀,现在连腰都快系不上皮带了。"
岐大夫见她脸色萎黄,嘴唇却有些干裂,伸手搭脉。指尖下的脉象细得像丝线,还跳得慢,一息不足四次。"来,舌头伸出来瞧瞧。"舌质淡白,舌苔水滑,根部却有层薄薄的白腻苔。
"之前找过好几个大夫,"李嫂子叹了口气,"有的说我是肝郁气滞,开了柴胡、香附;有的说我胃热,给开了石膏、知母;还有的说我是脾肾虚,用了补骨脂、肉豆蔻。药吃了一筐,胸口还是热,肚子还是泻,最近连胸口到肚子都鼓起来了,我都怕成了老人们说的'鼓胀'。"
岐大夫沉吟着倒了杯温甘草水:"你这病啊,怪就怪在'热象'底下藏着'寒根'。就像冬天屋檐下的冰锥,看着是冷的,可底下的水管早冻裂了。"他走到药柜前,拿起一块干姜在手里搓了搓,"你说想吃凉的,可吃了凉的更难受,这就好比地里涝了,却拿冰块去浇,越浇越堵。"
王婶插嘴道:"可她明明心里烦热啊,咋会是寒症呢?"
"《黄帝内经》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可这火有虚实之分。"岐大夫把干姜放在桌上,"你嫂子脉迟而细,舌淡苔滑,这都是寒象。胸中烦热,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阴寒水饮像冰块一样结在胸中,把微弱的阳气逼得往上浮,就像冬天屋里烧小火炉,却被寒气围着,反而觉得燥。"
他指着李嫂子的肚子:"每天黎明腹泻,这叫'五更泄',《金匮要略》里说'下焦虚寒,清谷不化'。你想想,脾胃就像一口锅,阳气就是锅底的火,火不够旺,水米就煮不熟,到了凌晨寅时,正是阳气最弱的时候,这锅就撑不住了,自然要泄泻。"
李嫂子听得直点头:"对啊大夫,我每次拉肚子前都觉得小腹发凉,用暖水袋焐着才舒服点。可之前大夫看我心里热,都不敢给我用热药。"
"这就叫'真寒假热',"岐大夫铺开宣纸,"治病得找根,不能光看表面。我打算用理饮汤加减,主要是白术、干姜、桂枝这些药。"
刚写下"干姜五钱",王婶就皱起了眉头:"大夫,她心里正热呢,这干姜这么燥,吃了不会更上火吗?"
岐大夫笑了笑:"这样吧,咱先试一味药。"他让学徒称了三钱干姜,"你回去用这干姜煮水,只喝一碗,看看心里的烦热是加重了还是轻了。如果轻了,就说明路子对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