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楔子:小镇药香里的问号
暮春时节,槐花落了满街。岐仁堂的铜铃在风里晃悠,荡出一串清响,混着当归、黄芪的药香,飘到青石板路的尽头。这天晌午,诊所里的老座钟刚敲过三下,竹帘一挑,进来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妇人,眉头皱得像团湿棉絮,身后还跟着个耷拉着脑袋的小男孩。
“岐大夫,您给瞅瞅我家小宝吧……”妇人话音未落,眼圈先红了,“这眼睛斜楞着都三年多了,城里城外跑遍了,又是戴镜子又是做那‘矫正手法’,钱花了万把块,眼瞅着越来越歪,昨儿在胡同口,还有孩子喊他‘斜眼张’……”
被唤作小宝的男孩约莫六岁,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脑袋总往左边歪着,两只眼睛像不听话的小鸭子,右眼还好,左眼却明显往外瞟,见有人看他,小眉头立刻拧紧,小嘴一瘪,像是随时要哭出来。
正在擦拭药柜的岐大夫转过身来。他年近花甲,穿件浅灰唐装,鼻梁上架着副圆框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透着温润的光。他先没说话,只是搬过个小竹凳让小宝坐下,又给妇人倒了杯菊花茶:“别急,慢慢说。孩子叫什么?平时吃饭睡觉咋样?”
“叫张宝,小名小宝。”妇人定了定神,“吃饭可愁人了,顿顿得追着喂,就爱吃零食,正经饭菜扒拉两口就跑。脾气还躁,稍不顺心就摔东西,晚上睡觉也不踏实,翻来覆去的。大便老是稀溏,不成形……您看他这小脸,黄巴巴的,眼下还有俩青黑印子,跟熬了几宿似的。”
岐大夫点点头,俯下身仔细看小宝的眼睛。小宝有些怕生,往后缩了缩,岐大夫便伸出手指,在他眼前缓缓移动:“小宝,看爷爷手指头,跟着动一动。”只见小宝左眼转动明显迟滞,右眼跟着手指走时,左眼就往外斜得更厉害。
“来,伸舌头给爷爷瞧瞧。”小宝怯怯地伸出舌头,舌质淡红,舌苔薄薄一层白。岐大夫又握住他的手腕,三根手指搭在寸口脉上,闭目沉吟片刻,脉象弦细,像根绷紧的丝线,却又透着虚浮。
第一章:土虚木摇的玄机
“孩子这病,叫‘目偏视’,老祖宗早有说法。”岐大夫扶了扶眼镜,慢悠悠地说,“不是简单的眼睛歪,根子在里头呢。你看他面色萎黄,眼皮底下有暗斑,这是脾虚的象;脾气急躁,脉又弦,是肝亢的兆。《脾胃论》里讲‘土虚则木必摇’,就像地里的土贫瘠了,树长得就歪七扭八,风一吹就乱晃。孩子脾胃虚弱,运化不好,气血就不足,不能上荣于目;肝又太旺,像匹没缰绳的小马驹,风阳上扰,眼睛就被‘拽’偏了。”
妇人似懂非懂:“岐大夫,您说的‘土’是脾胃,‘木’是肝?可为啥脾虚了肝就会旺呢?”
“问得好。”岐大夫笑了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线装书,翻到《黄帝内经》的一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木得土而达’,土是木的根本。脾胃就像大地,肝好比树木,大地肥沃,树木才能长得端正;要是大地贫瘠,树木就会拼命往别处扎根,反而长得歪歪扭扭,还容易招风。孩子平时挑食,伤了脾胃,气血生化不足,肝木就失去了制约,变得亢盛,风动痰生,上扰清窍,眼睛就受影响了。你看他还有头晕、大便溏薄,都是脾虚生湿、肝风内动的表现。”
他指着小宝眼下的暗斑:“这叫‘目下青’,《金匮要略》里提过,‘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也。’脾胃虚寒,水湿不化,就会在脸上显出来,尤其是眼下,属脾所主的部位。肝风夹着痰湿上犯,眼睛就像被一团云雾蒙住,看东西自然模糊,位置也跑偏了。”
小宝在一旁抠着衣角,忽然小声说:“爷爷,我看东西有时候两个影,头晕晕的,像坐秋千。”
“听见没?”岐大夫对妇人说,“这就是风痰上扰清窍了。《内经》讲‘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晕目眩,跟肝风内动脱不了干系。脾是生痰之源,肝风一动,就把痰湿卷上去了,堵在眼睛周围的经络里,经络不通,气血不畅,眼睛就‘不听话’了。”
妇人恍然大悟:“难怪去那些机构按穴位、做手法没用,原来没治到根子上。他们总说孩子是‘眼肌松弛’,要练肌肉,可越练越糟……”
“外治法不是不行,”岐大夫摇摇头,“但得辨证施治。如果是单纯的经络阻滞,疏通经络有用;但小宝这病,根本在脾虚肝亢,风痰内蕴,就像房子地基歪了,光修房顶没用。必须从里头调,健脾平肝,息风化痰,把地基打牢,风邪痰浊清掉,眼睛才能归正。”
第二章:虫蚁搜风与四君扶土
“那该怎么治呢,岐大夫?”妇人急切地问。
岐大夫走到药柜前,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处方。他边写边解释:“我给开个方子,分两步走:先息风化痰,平肝止痉;再健脾益气,固本培元。你看这几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