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正是长白山野山参所制红参,”岐大夫将参片放入砂铫,“《神农本草经》言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然此刻阳气暴脱,非峻补不能回阳。但光补不行,《金匮要略》治胸痹‘以通为用’,你看这桃仁、红花,色红入血,能化经络中瘀滞。”
说话间,他已配好药方:红参另煎,麦冬润肺,五味子敛阴,炙甘草调和诸药,黄精补诸虚,煅龙骨收敛止汗,当归活血养血。整方药味看似繁杂,却暗含“生脉散”补敛兼施之意,又合“血痹虚劳篇”中“阴阳相得,其气乃行”之理。
“为何不用附子回阳?”黄太太曾听人说过“四逆汤”。
岐大夫摇摇头:“附子虽能回阳救逆,但其性燥烈。老先生汗出伤阴,阴不敛阳,若单用附子,恐致虚阳外越。此方以生脉饮益气养阴,山萸肉、龙骨收敛固脱,活血而不伤正,方为两全之策。”
【第三章 砂锅沸处见真机】
更漏敲过三下,砂铫里的药汁咕嘟作响。岐大夫守在炉前,不时掀开盖子搅动,药香里混着红参的醇厚,渐渐弥漫了整个内堂。黄伯躺在床上,喉间痰鸣声渐轻,只是面色仍无血色。
“岐大夫,我爸这汗还没止……”黄太太递过毛巾,手仍在发抖。
“莫急,”岐大夫用竹筷蘸了药汁滴在腕上试温,“《灵枢》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阳气虚极不能固摄,故汗出如油。待红参峻补元气,麦冬滋其化源,五味子收其耗散,汗自止矣。”
正说着,黄伯忽然呻吟一声,手指动了动。岐大夫连忙上前诊脉,那脉虽仍细弱,却比初诊时多了分从容。“好!脉有根了!”他眼中闪过一丝亮色,“快,趁热喂药!”
药汁分三次喂下,约莫半个时辰,黄伯的额头冷汗渐渐收了,原本冰凉的手指竟有了暖意。黄太太惊喜交加,刚想说话,却被岐大夫摆手制止。只见他取来银针,在黄伯内关、足三里等穴轻轻刺入,行针时手法轻盈,如鸟啄食。
“此为‘补法’,助药力通行经络。”岐大夫解释道,“《难经》言‘针所不为,药之所宜’,针药并用,方能速效。”
窗外雨势渐小,天边泛起鱼肚白。黄伯忽然睁开眼,轻轻说了句:“渴……”
黄太太忙端来温水,见父亲能自己抬手接杯,眼泪唰地掉了下来。岐大夫再诊脉,沉细之象已减,虽仍虚弱,却已无厥脱之虞。他走到药柜前,将山萸肉的用量从15克加到20克,又叮嘱道:“此药需大剂量方能固脱,《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山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切不可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