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四、橘井泉香:妙手调方的三重奏
岐大夫铺开宣纸,挥毫写下首诊方:
法半夏15g(汤洗七次),酒炒黄柏30g,生甘草9g,盐炒苍术9g,川芎9g,犀角屑9g(水磨),陈皮15g,怀牛膝15g,木通15g,白芍药15g,姜汁为引。
"为何用酒炒黄柏?"阿远凑近细看。"黄柏苦寒,酒炒后能引药下行,直入下焦,"岐大夫解释,"《神农本草经》说黄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配半夏、苍术,正是《丹溪心法》的二妙散加减,专除脾胃湿热。"
说到犀角,他特意强调:"此药能入血分清热,《本草纲目》称其'解诸毒疔肿',但需水磨取汁,方能保全药效。"
药方服至第七日,林浩复诊时已能独立上楼。岐大夫诊脉后去了犀角,加龟板15g(醋淬)、当归15g,"湿热渐清,当滋肾养肝,龟板得阴气最厚,《名医别录》言其'主四肢重弱',正合病机。"
又过半月,肿胀消退大半,岐大夫再调方:去苍术,黄柏加至45g,"长夏湿盛,然患者热象未净,且夏日火旺,需加强清热之力,此乃'因时制宜'。"
五、诊室夜话:病机背后的养生课
林浩第三次来诊时,已能缓慢行走。岐大夫见他手机里还存着奶茶订单,笑着说:"《素问·生气通天论》讲'高粱之变,足生大疔',你这病说白了,就是'吃出来的'。"
他翻开《饮膳正要》,指着"膏粱之人,脏腑脆薄,易于伤滞"一段讲解:"肥甘厚味就像农田里的杂草,脾胃功能弱了,杂草就会疯长,变成痰湿、瘀热。年轻人常说'我身体好,能代谢掉',却不知《难经》早就提醒'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气血被痰湿困住,百病就来了。"
林浩听得直冒冷汗:"那我以后是不是得吃水煮菜?"岐大夫摇头:"非也。《黄帝内经》主张'食饮有节',不是完全忌口,而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你看这陈皮,既是药材又是食材,平时泡点陈皮茶,既能理气化痰,又不伤胃气。"
六、梅雨季里的顿悟
次年芒种,林浩抱着锦旗来谢岐大夫,身后还跟着位穿白大褂的朋友。"这是我邻居陈医生,"林浩介绍,"他总说我这病得用激素,现在信了中医的辨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