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阵穿堂风带着湿意吹过,拂动了他面前那张略显粗糙的宣纸考卷,露出了其上的题目——“承平三年秋闱,策论题:《论君臣之道》”。
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的考卷,粗糙的纸张触感,在指腹下轻轻划过,像是在诉说着一段难以言说的心事,扉页上,“顾承安”三个字用一种近乎僵硬的馆阁体工整地写着。
旁边的砚台里,上好的狼毫笔饱蘸着细腻的墨汁,笔尖凝聚着一点寒光。
顾承安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从那奔腾咆哮的记忆洪流中挣脱出来,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考题上。
他来自一个信息爆炸、政治结构迥异的时代,但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还在。
“这题目……简直是催命符。” 顾承安在心中低低地咒骂了一句,声音只有自己能听见。
以他瞬间接收到的信息和前世积累的对权谋的敏感,他太清楚这种看似宏大实则极度敏感的题目背后隐藏的凶险。
承平三年,幼帝登基不过数载,朝政大权旁落于摄政王赵崇之手。
朝堂之上,以摄政王为首的“赵党”与坚守传统礼教的“清流派”明争暗斗,势同水火。
赵党势大,不仅因为赵崇手握军政实权,更因其党羽遍布六部九卿,几乎掌控了整个帝国的行政命脉。
清流派虽占据道德高地,不乏忠义之士,却因内部派系林立,又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者和实际权力,在一次次的党争中屡屡落于下风,步履维艰。
在这样的背景下,《论君臣之道》这道题,根本不是在考校经义文采,而是在逼迫所有考生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政治战场上公开站队!
答卷的倾向,将直接决定考生的前途,甚至生死。
能不能中举,能不能更进一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答案,能否精准地搔到摄政王赵崇的痒处,同时又不能显得过于露骨,失了读书人的体面。
顾承安缓缓铺开宣纸,他没有急于下笔,而是再次不动声色地观察考场内的动静。
前方高台上,并坐着两位主考官。
一位年逾花甲,山羊胡须,面容清癯,此刻正闭目养神,但那微微颤动的眼睑和偶尔扫过的锐利眼神,显示他并未真正松懈。
另一位则较为年轻,约莫四十许,面色严肃,目光如鹰隼般逡巡全场,不放过任何一丝细微的动静。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右侧前方第三排,一个衣着华贵的锦衣公子格外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