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宣和六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正月都过了大半,汴梁城外的柳枝才冒出零星的嫩芽。赵桓站在新落成的"武备学堂"校场上,望着三百名精挑细选的军官学员演练新式阵法。
"变!"随着教头一声令下,方阵瞬间化作数十个小队,每队十二人——四名长枪手在前,四名弩手居中,四名刀盾手押后。这种被赵桓称为"鸳鸯阵"的小型战阵,专门克制骑兵冲锋。
"陛下此阵甚妙。"韩世忠捋着花白胡须,"只是士卒配合尚不纯熟..."
"练!"赵桓的声音斩钉截铁,"三个月内,朕要看到成效。"
校场东侧,一排新铸的铁炮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这是天工院根据赵桓的设想改良的"霹雳炮",射程虽不及回回炮,但胜在轻便灵活。可惜火药配方还不够稳定,时有炸膛事故发生。
"沈爱卿,火药的事..."
沈砚连忙跪下:"臣有罪!按陛下给的方子,一硝二磺三木炭,可总是不够劲道..."
赵桓扶起他:"不是你的错。"他想起现代火药还需要添加其他成分,但以现在的技术条件... "试试把硝石提纯,朕记得《道藏》里有硝石重结晶的法子。"
离开武备学堂,赵桓的龙辇径直驶向城外的冶炼场。自从与金国开战,这里就成了军事禁区,日夜炉火不熄。
"陛下请看。"工部侍郎指着新出炉的钢锭,"按您说的'灌钢法',这炉钢比寻常熟铁坚韧数倍。"
赵桓用铁钳夹起一块通红的钢料,仔细查看断面纹理。这种将生铁与熟铁合炼的工艺,在明代《天工开物》中有详细记载,如今被他提前三百年搬了出来。
"产量如何?"
"一昼夜可出钢两千斤,足够打造三百把腰刀。"
太慢了。赵桓在心里叹气。以这个速度,装备十万大军需要整整一年!但眼下也只能循序渐进。
"先紧着背嵬军和禁军装备。"皇帝放下铁钳,"再拨一批给太原的岳飞。"
回宫路上,赵桓特意绕道去了趟天工院。自从毕昇去世,这里由沈砚和杜丽娘共同打理。出乎意料的是,院门前竟排着长队——都是来应募的工匠!
"陛下圣明。"杜丽娘捧着名册迎上来,"《专利令》颁布后,民间巧匠纷纷来投。这位李师傅改良了织机,效率提高三成;那位李铁匠发明了新式犁铧..."
赵桓扫了眼名册,心中稍慰。这些能工巧匠才是大宋真正的瑰宝。他当即下旨:凡有发明创造者,除赏银外,还可获得"天工院匠师"头衔,子孙免役。
暮色降临时,赵桓在文德殿召见了刚回京的种师道。老将军的断臂伤口已经愈合,但脸色仍显苍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