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未来穹顶”会场,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消毒水般的洁净感,冰冷、高效、无懈可击。巨大的环形屏幕上,流淌着亿万条不断变幻、分类、归集的光带,每一种颜色都对应着一种人类情感状态:忧郁的蓝、愤怒的红、平静的绿……它们像被驯服的河流,在名为“回声”的算法河道里奔涌,最终汇集成一片浩瀚无垠、璀璨却令人窒息的——**数据海**。
诺亚生命首席执行官伊莱贾·索恩博士站在舞台中央,银灰色的头发一丝不苟,镜片后的眼神锐利如手术刀。他不需要聚光灯,他本身就是光源,一种代表着绝对理性和科技权威的光源。他的声音通过顶尖的声学系统,清晰而富有磁性地传遍会场的每个角落,也同步直播给全球数亿观众。
“……人类的心灵,长久以来被视为混沌、不可测的‘黑箱’。情感的波动,被贴上‘主观’‘非理性’的标签,成为精神疗愈领域最大的障碍。”索恩的手优雅地在空中划过,屏幕上的光带随之舞动,精确地演示着“喜悦”的峰值与“悲伤”的谷底,“但今天,‘回声’系统将彻底终结这种蒙昧!”
他指向展台上一个造型简洁、类似头戴式耳机的银色设备——“情感光谱仪”。
“通过非侵入式脑波扫描和生物体征监测,‘回声’能在0.3秒内,将个体的情感状态量化为可读、可比、可预测的数据光谱。焦虑值?82.5%。共情能力?低于基准值15%。抑郁倾向?橙色预警区间。”索恩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精准的测量,是有效干预的前提。模糊的共情、主观的艺术表达……这些所谓的‘疗愈’,不过是无法验证的安慰剂,是效率低下的古老巫术!”
屏幕画面切换,矛头直指顾氏基金会旗下的全球艺术疗愈项目,尤其是首席疗愈师星野遥那些充满迷幻色彩和情感张力的抽象画作。一张星野在画室工作的照片被放大,旁边打上刺眼的标签:“非科学”、“不可控”、“潜在诱导风险”。
“看看这些!”索恩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审判的意味,“用混乱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去‘共鸣’所谓的创伤?其结果,不过是让脆弱的心灵在虚幻的共情中沉溺,甚至诱发幻觉和更深的混乱!艺术疗愈,是这个数据时代最大的伪科学笑话!它浪费资源,误导患者,阻碍了真正科学的、可量化的精神健康革命!”
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来自投资人、科技狂热者、以及那些渴望用冰冷秩序取代情感混沌的人们。闪光灯连成一片,记录着这被宣称为“心灵科学新纪元”的开端。
---
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深处,一间被精密仪器包围的独立研究室。
空气里弥漫着臭氧、低温液氮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玫瑰香气。巨大的屏幕上,正同步直播着“未来穹顶”的盛况。索恩的话语,每一个字都像冰锥,狠狠凿在顾予安(童童)的心上。
二十岁的童童,身形已褪去少年的青涩,显出青年学者的挺拔。他穿着实验室白大褂,里面是熨帖的深色衬衫,镜片后的眼神专注而沉静,仿佛能穿透屏幕,直视索恩话语背后的逻辑陷阱。然而,微微抿紧的唇线和搁在操作台上、下意识蜷缩又松开的手指,泄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屏幕冰冷的光映在他脸上,也照亮了他实验台上一处格格不入的“风景”——一个特制的恒温恒湿培养皿。里面并非生物样本,而是一朵被完美封存、依然保持着绽放姿态的月光玫瑰标本。花瓣边缘那独特的银蓝色泽,在实验室的冷光下流转着微弱却坚定的柔光。这是母亲林晚今早送来的,附着一张字条:“给实验室的小太阳,别让数据冻僵了心。”
此刻,这朵玫瑰成了无声的锚,对抗着屏幕里那片汹涌的、试图淹没一切“不可测”之物的冰冷数据海。
童童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移开视线,转向自己面前的另一块屏幕。上面是他即将提交给《自然》期刊的核心论文初稿——《论艺术疗愈中“共鸣”现象的神经可塑性基础及潜在量化模型》。论文试图用最前沿的脑成像技术和复杂算法,去捕捉、解析当人们面对星野遥的画作时,大脑内部发生的微妙变化,寻找那些被索恩斥为“安慰剂效应”背后的真实神经生物学证据。
然而,屏幕右下角,一封来自期刊编辑部的邮件预览窗口,像一块顽固的污渍,刺眼地悬停着:
> **稿件编号:NS-2025-ART001**
> **主题:关于您投稿的初步评审意见**
> **内容:尊敬的顾博士,感谢投稿。经初步审查,评审团认为您的研究虽技术精湛,但核心论点‘艺术共鸣的主观体验价值’缺乏足够的客观数据支撑,且过度依赖无法完全量化的‘共情’概念。建议大幅修改,着重于可测量、可重复的生物标记物,弱化主观体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