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晨雾还未散尽,三十多辆大巴已经停满了新村停车场。夏澜站在"乡村振兴交流中心"的台阶上,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村干部们鱼贯而下——有拄着竹杖的苗族老人,有穿着笔挺西装的年轻村官,甚至还有几位披着藏袍的牧区代表。他们胸前挂着的参观证在朝阳下闪闪发光,像一片移动的星河。
"夏总,云南团临时增加了十五人!"林小雨小跑过来,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名单,"他们说连寨老都来了,非要看我们的'活态传承'是怎么回事..."
夏澜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人群最后方那位银发盘头的佝偻老者。老人正用枯枝般的手指摩挲着停车场的地砖,突然蹲下身,从怀里掏出个旧布袋,小心翼翼地装了几粒砂石进去。
"先带大家去非遗工坊。"夏澜轻声嘱咐,"让王老爷子开那口老窑。"
交流中心的环形剧场里,夏澜的开场白被此起彼伏的手机提示音打断。她并不恼火,反而笑着按下遥控器:"各位现在收到的,是新村数字资料库的临时权限。"大屏幕上立即弹出几十个同步登录的绿点,"未来三天,所有技术细节向各位完全敞开。"
台下顿时骚动起来。穿西装的经济强村代表们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这等商业机密竟会公开;而偏远山区的干部们则手忙脚乱地操作着不熟悉的智能终端。
"别急。"夏澜的声音通过同声传译系统清晰传递,"我们准备了纸质版、语音版甚至彝文、藏文版本。"她点击屏幕,调出个二维码,"扫这个,还能直接连线我们的技术员。"
参观路线精心设计得像一场沉浸式戏剧。在非遗工坊,王老爷子演示的不仅是雕花技艺,更是"传习积分系统"——老人每带出一个徒弟,就能获得村集体的分红股权;在智能农场,自动灌溉系统旁特意保留着手压井,展示着"高低科技并行"的包容理念;连垃圾分类站都成了教学点,讲解员详细解说如何将环保行为转化为"生态积分"。
正午的交流会上,那位云南寨老突然用生硬的普通话提问:"你们这套...要多少钱?"老人摊开皱巴巴的布袋,里面是几颗从停车场捡的石子,"我们寨子,只有这个。"
会议室瞬间安静。夏澜走下讲台,双手接过布袋:"您已经付过费了。"她取出石子放在投影仪下,放大后的图像显示这是特殊的透水混凝土,"您发现了我们最骄傲的技术——这些石子能吸收雨水,滋养地下的草籽。"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夏澜宣布了"种子计划":新村将免费提供核心技术的简化版,而合作伙伴只需用当地特色资源折算费用。她身后的屏幕亮起实时地图——云南可用野生菌培育技术交换,内蒙古能用牧草改良方案抵扣,连海岛村落都能以珊瑚礁保护数据参与。
"不是施舍,是互补。"夏澜的话掷地有声,"乡村振兴不该是千村一面,而要各美其美。"
下午的"痛点诊疗室"将活动推向高潮。各村代表将难题写在电子屏上,新村团队现场剖析。当某贫困村支书抱怨"年轻人留不住"时,夏澜直接视频连线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当牧区干部苦恼"游客只看不消费",徐明立刻调出"体验式消费"转化模型。
夜幕降临时,交流中心变成了热闹的"乡村夜市"。各村干部摆出带来的特产,在新村智能交易系统上尝试跨区域合作。夏澜穿梭在人群中,时而品尝客家米酒,时而试戴苗银首饰,最后竟促成了三对"姊妹村"结对。
"夏总!"林小雨突然挤过来,指着手机惊呼,"农业农村部转发了我们的活动直播!"
夏澜望向窗外——月光下的停车场,那位云南寨老正被新村的孩子们围着,教他们用树叶吹曲子。老人浑浊的眼睛映着灯光,亮得像黎明前的星辰。
回到办公室,夏澜发现桌上多了个粗糙的布包。打开是几粒山核桃,下面压着歪歪扭扭的字条:"给石子的人——怒江边的谢礼。"
她轻轻摩挲着核桃粗糙的表面,突然想起三年前站在废墟上的自己。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让每粒种子都找到适合的土壤。窗外,电子大屏正滚动播放着明日活动预告,而夏澜知道,真正的变革才刚刚开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