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晋楚争霸乱春秋,荀家有将掌戈矛。
邲地一败心不馁,灭了潞国镇北州。
治军严谨留名姓,功过分明载史流。
今日细说林父事,听我慢慢道从头。
话说春秋中期,周天子成了摆样子的“牌位”,诸侯们你争我夺,都想当那“霸主”,说了算数。其中最厉害的,当属晋国和楚国——晋国占着山西、河南一带,打晋文公起就靠着“退避三舍”的信义、城濮之战的威风,稳坐霸主宝座几十年;楚国则盘踞长江中游,楚庄王继位后“一鸣惊人”,吞了周边小国,又盯着中原这块肥肉,总想把晋国拉下马。这时候的晋国,刚传到晋景公手里没几年,荀林父,就生活在这个时期。
荀林父出身晋国荀氏,这荀氏可不是普通人家——祖上是周文王的后代,是晋国顶梁柱级的贵族,家里世代带兵打仗、当官理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军事世家”“官宦门第”。林父打小就跟着族里的长辈学骑马、练射箭,读的是《军志》《司马法》,听的是先祖们打仗的故事。那时候的贵族子弟,要么“执干戈以卫社稷”,要么“居庙堂以安百姓”,荀林父总跟家里的老仆说:“将来我要像先君文公手下的狐偃、先轸那样,领着晋军打胜仗,让晋国的旗子插遍中原!”
他这志向可不是空话。晋文公还在的时候,荀林父刚二十出头,就进了军队,从最基础的“御戎”做起——也就是给将领驾车。别小瞧这驾车的活儿,春秋时打仗主要靠战车,一辆战车配三个人:驾车的、持戈的、射箭的,驾车的得眼疾手快,既要速度快,又要能躲得开敌人的戈矛弓箭,还得懂阵型,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就这么干了两年,晋文公看这小伙子踏实又机灵,就把他调到了“右军”,从驾车的变成了持戈作战的士兵。没成想,这一调还调出了本事——城濮之战后,晋国偶尔会跟周边的小国或狄人部落冲突,荀林父每次都冲在前面,有一回跟翟人打仗,对方一个大个子举着戈朝他扎过来,他侧身躲开,反手一戈就把对方的戈挑飞,再补一刀,直接把那翟人掀下战车。战后论功行赏,将领特意把他的名字报给晋文公,晋文公赏了他一把青铜剑,还夸了句:“荀氏有子,将来必成大器!”
晋文公去世后,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一代代传下来,荀林父也一步步升迁。他从士兵升到“什长”(管十个人),再到“百夫长”(管一百人),后来又成了“军尉”,负责军队的纪律和训练。这期间,他没少跟狄人打交道——晋国北边全是狄人部落,这些部落骑马射箭厉害,经常抢晋国的粮食、牛羊,有时候还敢攻打边境城池。荀林父在边境待了好几年,摸透了狄人的习性:狄人打仗没章法,全靠一股冲劲,赢了就抢,输了就跑。
有一回,狄人部落“白狄”抢了晋国边境的“狐厨”城,杀了几个守军。晋灵公派荀林父带三百战车去平乱。荀林父到了狐厨城,没急着打仗,先派人去白狄部落传话:“你们抢了我们的粮食,杀了我们的人,这事儿不对;但我们也知道,今年你们那边闹旱灾,没饭吃。只要你们把抢的东西还回来,赔罪道歉,我们可以给你们一批粮食,以后互不侵扰。”白狄首领本来就怕晋国大军,听荀林父这么说,赶紧答应了。就这么着,没打仗,就解决了边境问题。晋灵公知道后,特意把荀林父调回都城,升他为“上军佐”,成了晋国六卿之一——这六卿可是晋国最高级的官员,管着军政大权,荀林父这时候真正进入了晋国的权力核心。
到了晋景公继位那年,晋国的中军将(也就是六卿之首,执掌全军大权)病逝了。晋景公召集大臣们商量谁来接任,有人推荐先氏的先縠,说先縠勇猛;有人推荐赵氏的赵朔,说赵朔是名门之后。这时候,上卿士会站出来说:“荀林父在边境多年,懂军事,知民心,而且做事稳重,不会冒进。如今咱们需要的是能稳住局面的将领。”晋景公也记得荀林父在边境的功劳,就拍了板:“就依士会之言,任荀林父为中军将,执掌晋军!”
消息传到荀林父家里,他皱着眉头跟家人说:“如今楚庄王势头正盛,郑国、陈国这些小国又摇摆不定,晋国朝堂上又有不少人不服气,这中军将不好当啊!”话是这么说,他还是接了印信——既然国君信任,他就得扛起这份责任。这年秋天,荀林父正式走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队:把边境的老兵调回都城训练新兵,把纪律松散的部队重新编伍,还制定了“行军令”“交战令”,规定什么时候吹号进军、什么时候敲鼓收兵,谁要是违抗命令,不管出身多高贵,都要按军法处置。
这荀林父刚当上中军将,还没等他把军队整顿利索,南边就传来了消息——楚国派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快扛不住了,派人来晋国求援。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楚国国君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围攻郑国都城新郑。这郑国夹在晋楚之间,向来是“墙头草”,前几年还跟晋国结盟,这时候楚国打过来,郑国国君郑襄公一开始还硬撑,可楚军围着新郑打了三个月,城里的粮食快吃完了,士兵也死伤不少,郑襄公没办法,只好光着膀子、牵着羊,出城向楚庄王投降,还答应以后听楚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