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明哲留下的银灰色ThinkPad如同一个沉默的潘多拉魔盒,静静躺在“默数”办公室的角落。林默没有触碰它,那张小巧的加密卡依旧压在冰凉的金属外壳上,反射着窗外透入的、被厚重窗帘过滤后仅存的惨淡天光。陈卫国关于王经理与周正关系的低吼还在空气里残留着硝烟味,废弃小楼的红点疑云如同阴霾笼罩。
林默的目光扫过地上昂贵的反监听设备箱,陈卫国的搜查结果(“干净得很”)并未让他释然。专业的监视者,不会留下物理痕迹。真正的威胁,往往潜伏在看不见的维度。
他坐回自己的老式386电脑前。屏幕上,国债定价模型的界面依旧停留在昨夜输入“0.00”后输出的稳定价格区间 **[98.75 - 102.40]**。猩红的“∞”被“锚定范式”驯服了,但这胜利并未带来丝毫轻松。昨夜数据挖掘捕捉到的、日志噪点中蕴藏的异常分形信号片段,以及它与苏晴刻下的拓扑奇点那诡异的同构性,如同冰冷的藤蔓,缠绕着他的核心逻辑。
他需要一个更强大的“筛网”。一个不仅能过滤数据杂质,更能捕捉、解析、甚至驯服那潜藏在混沌信息流深处的、具有分形特征的“本底噪声”的工具。现有的模型框架和简陋的算力,如同用渔网捕捞病毒,力不从心。
林默的目光落在桌角那枚刻着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的冰冷书签上。公式的线条简洁优美,代表着对已知规则下风险的精确定价。然而,他此刻面对的,是规则之外的混沌深渊。
他关掉模型界面,打开一个空白文档。指尖在键盘上悬停片刻,开始敲击。一行行冰冷、抽象、甚至带着某种拓扑意味的数学定义和算法描述流淌出来。这不是传统的金融工程代码,更像是在构建一个…**数学上的“分形滤网”**。
其核心思想,源于苏晴刻下的毁灭图谱和昨夜日志噪点中捕捉到的异常信号特征:
1. **特征提取:** 定义并识别数据流中具有特定分形维度(非整数维度、自相似性指数)和自相似递归结构的信号片段。
2. **模式匹配:** 将提取的分形特征与预设的“混沌噪声模式库”进行拓扑结构相似度比对(模式库初始为空,将从后续异常数据中动态学习积累)。
3. **噪声剥离:** 对识别出的、符合高混沌噪声特征的信号片段进行标记、弱化或替换(用基于历史统计的平滑值替代)。
4. **信息留存:** 对不符合预设混沌模式、或具有潜在“秩序信息”的分形结构(如可能代表市场一致性预期破绽的信号)予以保留或重点标注。
这是一个将“锚定范式”应用于数据清洗层面的尝试!利用从苏晴的拓扑奇点中抽象出的、在混沌中锚定秩序的逻辑,反过来去过滤、驯服数据中的混沌噪声!
代码越写越艰深。林默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太阳穴的隐痛如同背景噪音般持续。他需要调用大量的矩阵运算、傅里叶变换、甚至初步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386电脑的风扇发出不堪重负的嘶鸣,屏幕刷新变得迟滞。
---
楼下大厅,新的一天在数据洪流中展开。新招的几个排版工出身的数据录入员(手脚麻利但金融知识为零)在张涛的指挥下,埋头将成堆的国债发行公告、过期财经报纸上的市场简讯、甚至手抄的营业部成交记录,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电脑。键盘声如同暴雨。
陈卫国像一头焦躁的困兽,在堆积如山的资料和几台老旧的386之间来回踱步。他拿起一份刚录入好的、记录着某日国债现货柜台交易的表格,扫了一眼,眉头立刻拧成疙瘩:“停!都停下!”
键盘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看向他。
陈卫国抖着手里那份表格,指着上面一串数字:“这他妈什么玩意儿?!豫园商城的股票代码()怎么混到国债交易里了?!还有这个价格,150块?国债票面才100!你们录入前都不带脑子看看的吗?!这垃圾数据喂给模型,能算出个屁!”
一个年轻的女录入员脸涨得通红,小声辩解:“陈…陈经理,文件上字迹太潦草了,那个‘5’写得像‘S’,价格那栏墨水也糊了…”
“糊了不会问?!张涛!”陈卫国吼道,“双人核对呢?!吃干饭的?!”
张涛连忙跑过来,额角冒汗:“陈经理,人手不够,一个人录,另一个要负责另外几份资料,核对只能抽空看…”
“人手不够是理由吗?!”陈卫国火冒三丈,“林总把命根子一样的模型交给这些数据!你们就喂它吃垃圾?!效率效率!光快有屁用!精度呢?!精度在哪?!”他烦躁地抓了抓头发,看着大厅里几张年轻而茫然的脸,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他怀念当年带着兄弟们打打杀杀的日子,虽然危险,但目标明确,拳头就是道理。现在这堆数字、规则、还有楼上那个越来越像冰山一样的林默…让他有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