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
二楼办公室。厚重的窗帘紧闭,隔绝了最后一丝天光,只有台灯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投下一圈昏黄的光晕。桌面上摊开着整理好的旧文件,旁边是那枚刻着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的冰冷书签。
林默没有开电脑。他坐在黑暗里,面前摊开一张巨大的白纸。钢笔在手中,笔尖悬停在纸面之上,如同蓄势待发的鹰隼。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摒除一切杂念,将国债定价模型的逻辑框架从底层开始拆解、重构。
票面利率(已知)、到期时间(已知)、市场无风险利率预期(可估算)…这些是模型的传统骨架。
而“保值贴补率预期”,是这个混沌新战场上最关键的、却也是最不稳定的变量。它无法用历史数据拟合,因为它高度依赖尚未发生的政策裁定和不可预测的通胀路径。
如何量化这种“政策混沌”?
传统的概率分布?贝叶斯推断?在信息严重缺失、规则模糊不清的当下,这些方法的根基都显得摇摇欲坠。
白纸上,流畅而冰冷的线条开始延伸。数学符号如同士兵般列队成形。他在尝试构建一个新的变量层——**“政策模糊熵”**。试图用一个综合了历史政策变动频率、当前通胀压力指标、舆论分歧度、甚至官方文件措辞模糊性得分(他自己定义的)的复合指标,来动态映射保值贴补率预期的“不确定性区间”而非具体数值。
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公式越来越复杂。但当他试图将“政策模糊熵”嵌入模型核心,进行闭环计算时,逻辑的链条再次在关键节点变得艰涩、扭曲。仿佛有一股无形的阻力,在阻止他用纯数学的框架去完全驯服这片混沌。
阻力来自哪里?
林默的笔尖顿住。视线不由自主地移向桌角那枚金属书签。冰冷的公式线条下,苏晴指尖刻下的那个扭曲十二面体奇点的拓扑影像,再次顽固地浮现。那个奇点,是另一种混沌(拓扑污染)的秩序密码。它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凝练的、对无序核心的数学锚定。
一个近乎疯狂的念头,如同黑暗中划亮的火柴,骤然照亮思维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