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泾水,自西北而来,穿山破峡,其势迅猛。”郑国的手指点在图卷上游,
“此水虽利,却有一弊——其性多沙!春水泥浆,夏秋洪泛,裹挟大量泥沙而下。如今大渠未成,已可见其端倪。
待将来渠成通水,引泾水以溉关中,这无尽泥沙,日积月累,恐将淤塞河道,致漕运不畅,灌溉失利。此乃心腹之患啊!”
他抬眼看向李斯:“此事,诸多水工皆有忧虑,却无万全之策。或曰勤加清淤,然数十万民力常年用于此,耗费巨大,恐难以为继。李斯,你对此……可有良策?”
这个问题,直指白渠未来百年运营的核心难题!
李斯心中猛地一跳!他当然知道!历史上,郑国渠就因泥沙淤积问题而屡受困扰,虽然后世有“淤田”之说,认为泥沙也带来了肥力,但在当时,淤塞河道、影响漕运和灌溉是实实在在的巨大挑战。
郑国此刻抛出这个问题,绝非随意。这不仅是在考校他的水利知识,更是在考验他的宏观规划能力和长远眼光!
一个只能解决眼前小麻烦的工匠,和一个能预见未来隐患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战略人才,其价值是天差地别的!
李斯深吸一口气,大脑飞速运转。他不能直接说出“我知道几十年后会淤积”,但他可以基于对泾水特性的观察和基本的物理原理,推导出这个结论,并提出符合当时技术水平的应对思路。
他沉吟片刻,整理好思路,才缓缓开口:
“郑公远虑,实乃万民之福。泾水多沙,此乃根本,非人力所能尽改。然则,治水之道,在于顺应水性,因势利导,而非强行对抗。”
“哦?如何因势利导?”郑国来了兴趣。
“斯以为,可从三方面着手。”李斯伸出手指,条理清晰地说道:
“其一,借水冲沙。泾水并非常年浑浊,其汛期洪峰,水量巨大,流速湍急,裹挟泥沙之力最强。可于渠首及沿线关键节点,预设可控之闸门。
平日引水灌溉,泥沙或有沉积。待到汛期,或特定时节,可开闸放水,引洪峰大流,借其强大冲刷之力,涤荡渠底积沙,将其送往下游或特定沉沙区域。此所谓‘以水治水’,顺水性而为之。”
这个“借水冲沙”的思路,虽然简单,但在当时,系统性地将其纳入水利工程的长期维护规划,却是一种相当超前的理念。
郑国的眼睛亮了一下,
李斯继续说道:“其二,分段清淤。借水冲沙,或可去其大部,然细沙慢淤,恐难尽除。大渠绵长,若待全线淤塞再行清淤,则工程浩大,耗时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