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张家的产业,如同安装了新式轴承的巨大飞轮,在惯性的推动下,高速而又平稳地运转着。
青石村,成为了一个集生产、研发、教育、商贸于一体的、日益繁荣的中心。
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
张小山的生活,却显得波澜不惊。
翰林院,是大宁朝最清贵、也最受尊崇的所在。
能进入此地的,无一不是科举考试中最顶尖的才子,是未来的阁老、宰相的储备人选。
小山作为从六品的修撰,每日的工作,便是整理浩如烟海的前朝史籍,为圣上编撰《大宁实录》。
这份工作,清闲,体面,也枯燥。
他身边的同僚们,大多是出身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的天之骄子。
他们对小山这位“不循正途”、靠着“奇技淫巧”和“地方政绩”而一步登天的同僚,表面上客客气气。
言谈之间,却总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种根植于骨子里的疏离和……轻视。
他们谈论的,是顾盼生姿的诗词歌赋,是玄之又玄的义理心性。
而小山满脑子想的,却是如何改良漕运的船只,如何提高农田的亩产。
他与他们,仿佛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小山并不在意这些。
他谨记着父亲的教诲,每日里只是沉默地做事,冷静地观察。
他知道,自己就像一柄新炼出的钢刀,在入鞘之前,必须先藏起所有的锋芒。
然而,是金子,就总有发光的时候。
是利刃,也总有需要出鞘的一天。
这一日,早朝之上,为了黄河下游河道连年淤塞,水患频发一事,朝臣们吵得是不可开交。
工部尚书主张,沿用古法,征调数十万民夫,进行大规模的河道疏浚。
户部尚书则哭穷,说此举耗资巨大,需银数百万两,如今国库空虚,实在难以承担。
两位尚书在朝堂之上,争得是面红耳赤。
龙椅上的宁宣宗,听得是眉头紧锁,心烦意乱。
退朝之后,他特意召集了几位内阁大学士和工部的核心官员,到御书房继续商议。
可商议了半天,也还是拿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就在皇帝一筹莫展之际。
他忽然想起了,自己那个被他亲手调入翰林院的、懂“格物兴利”之道的年轻修撰。
“去,把翰林院的张修撰,给朕召来。”
很快,正在史馆里查阅资料的张小山,便被一名小太监,带到了御书房。
“臣,翰林院修撰张小山,叩见陛下。”
“平身。”皇帝看着眼前这个不卑不亢的年轻人,直接开口问道。
“张修撰,你家中既有营造之能,又曾在清溪县,有过兴修水利的功绩。”
“那你对这黄河清淤之事,有何看法?”
此言一出,在场的所有大学士和工部官员,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从六品小官。
他们的眼神里,大多带着几分不以为然。
黄河治理,乃是国之大事,连他们这些一部堂官、内阁重臣都束手无策。
你一个年纪轻轻的翰林,又能说出什么惊天动地的高见来?
小山没有半分胆怯。
他先是躬身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