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柱子如今可是村里公认的“小鲁班”。
无论是盖房子,还是打制家具。
那手艺,都是顶呱呱的。
他领着手底下那十几个年轻力壮的学徒。
先是把那破旧的山神庙给拆了个干干净净。
只留下了几根还算结实的房梁和几块品相不错的青石板。
然后,便按照张大山关于学堂书院的简易图样,并结合了青石村的实际情况画出图纸。
开始伐木、备料、打地基、砌墙、上梁、盖瓦……
铁牛的铁匠铺,也没闲着。
他们负责打制学堂门窗上需要用到的各种合页、门栓、窗棂铁条。
以及将来学堂里可能要用到的火盆、灯架之类的零碎铁器。
而村里那些平日里没什么要紧活计的壮劳力们。
也都自发地,在张河和钱大爷的组织下,轮流着来工地上帮忙。
有的负责搬运石头木料,有的负责和泥砌墙,有的则帮着柱子他们打打下手。
虽然张先生说了,这修学堂的活计,也给大家伙儿记“工分”,年底也能分红利。
可大多数人,却都是冲着这份“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善心来的。
干起活来,一个个都精神抖擞,不惜力气。
不过短短一个多月的功夫。
三间虽然算不上特别高大宽敞、却也窗明几净、冬暖夏凉的崭新学舍。
一间专门给先生们居住和备课用的小小静室。
便奇迹般地,在那片原本是废墟的空地之上,拔地而起了。
学舍里头,还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二十几套由柱子亲手打制的、用光滑的松木制作的、一人一案的小小课桌和配套的条凳。
虽然简朴,却也透着股子读书人特有的雅致和庄重。
学堂建成的那一日。
整个青石村,都像是过节一般热闹。
村民们,无论男女老少,都自发地,从家里拿来了各种各样的“贺礼”。
有的提着一篮子刚从地里摘下来的新鲜瓜果。
有的捧着一摞刚出锅的、还冒着热气的白面馍馍。
有的则扛着几捆自家晒干的、留着过冬烧的硬柴。
还有几个平日里最是节省的老婆子,也颤巍巍地,从怀里摸出几枚早已被摩挲得油光锃亮的铜钱,非要塞给负责管理学堂事务的钱大爷,说是给先生们添点束修。
那份淳朴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与敬重。
让张大山看了,也是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这学堂,算是建到大家伙儿的心坎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