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不过总体来说,大米在北方还是属于比较高级的精粮,有地位有钱的人才能吃到,还没有进入到千家万户之中。
在东汉遭逢小冰期,天灾频发,北方气候变得干旱与寒冷以后,菽,也就是大豆、小豆、豌豆等豆类作物开始取代水稻,上了北方汉人的餐桌,成为主食之一。
普通百姓的饮食被描述为豆饭藿羹,也就是大豆煮粟米,再配上豆叶做的菜羹。在灾年之时,有时候朝廷还会允许百姓用粟与豆混着缴纳赋税。
汉朝粮食作物变化最大的就是小麦了,在两汉以前的时期,不论南北,小麦这种作物都是可有可无的。
而到了汉朝,小麦这种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进入了主要粮食序列。
这背后的原因也不复杂,首先冬小麦秋种夏收,正好可以与粟等作物轮流播种,补充粮食缺口。
其次小麦对水的需求量也比较大,汉朝正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高峰期,水利兴修是纳入官员考核体系里的一项重要指标,这也为小麦的扩张提供了必要条件。
最后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饮食习惯变化与旋转石磨的成熟,让小麦成为了北方人的重要主粮。
这也就是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南米北面之争,也就是粒食与面食之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就是从汉代开始的,是由技术变革引起的饮食习惯改变。
汉朝以前,人们的主流方式是粒食,也就是把谷物颗粒做熟之后直接食用,直到了千年之后,水稻还是采用这种古老的食用方式。
这种方式也最为简单,只要有容器、水、火源,就可以把大米加工成饭与粥。粮食欠收之时,还可以加点野菜作为调剂,非常便捷。
不管是大米还是小米,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加工,不过这种食用方式却对小麦不太友好。
因为即使是脱壳后的麦粒也过于粗糙,煮熟之后口感非常一般,几乎是难以下咽。
所以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麦饭都被看作是极为粗糙的饭食,麦这种作物都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改变来自磨粉技术的提高,旋转石磨的技术出现在战国时期,到了两汉的时候才真正成熟并推广到了全国。
有了石磨之后,原本粗糙不堪食用的小麦摇身一变,成为了可以做出各种面食的麦粉,口感大为提高,也为汉人的餐桌上增加了面食这个选项。
毫无疑问,各种谷物中只有小麦在磨成粉后口感有大幅提升,这也推动了小麦这种作物的种植,让他从黄河下游地区被推广到了整个北方,乃至长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