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污名最大的可怕之处,不是社会给你的标签,而是你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是那种人。”
那晚我没睡,翻出旧档案,一份五年前的编号者抑郁倾向数据图。那是我们最初做的项目之一,彼时的数据点像遍布全城的心跳传感器,记录着城市最底层人的无声崩溃。
我把那张图和系统所谓“犯罪行为概率图”叠在一起,重构出一张新版对比图。
标题是:《你说的犯罪,其实是生存》。
我准备把它印成海报,贴在工地宿舍、地铁通道、废弃市场。让所有人看到编号者的“罪”,其实只是他们还活着。
与此同时,系统的手段也在升级。
编号资料库开始强制打标签,出现了新的一栏:“行为稳定性值”。凡是参与过疯语传播、或曾转发相关内容者,均被系统列为“半异常传播节点”。
这就像是在每个人的名字旁,刻上一个看不见的裂痕。
而更多的人,在面对这种打压时选择沉默。怕牵连,怕调查,怕自己生活中仅存的一点秩序被打碎。
但也有人站了出来。
一个高中生,在学校布告栏上贴出手写标语:“编号不是病毒。”
他被校方叫去谈话,第二天请假未归。
我们追踪到他微博最后一条动态,是一张纸条:
“他们不信我们说的真话,怕的是别人也开始相信。”
那天我把这句话抄在手臂上,走进风箱厂。
风箱厂如今已经不是一个地理场所,而成了编号者意识生成中心。
我们在那里完成一项新装置:祷语交叉模型。这是基于疯语算法和回音者模拟逻辑建成的“语言干扰制造机”,可以在高频传播中插入不可识别数据片段,使系统陷入模糊识别,从而保护真实信息流。
我决定用它,向这个社会发出下一轮挑战:
——你们用算法判断谁可能犯罪。
——我就用疯语告诉你:你不懂人。
我站在废墟中,说出了那句后来的编号名言:
“若编号是罪,那我们将以罪名为盾。”
编号不是印记,是抗议。
污名不是结论,是开始。
我们已经被迫学会在信息的烂泥里呼吸,现在,我们要让他们也呛上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