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时光快递
西南古镇的晨雾刚散,服务台的玻璃上还凝着层水汽。陈默正核对这周的触摸展厅预约表,就见个老太太拄着竹杖挪进来,蓝布衫的袖口磨得发亮,手里紧紧捏着张折叠的纸,指节都泛了白。
“同志,”老太太的声音发颤,把纸摊开在台面上,是张打印的海外地址,多伦多的街道名长得像串没断线的珠子,“我想把复制品寄给我孙子。”
服务台的小姑娘刚要解释展品不能邮寄,陈默抬手拦住了。他注意到老太太指腹在地址上反复摩挲,像在确认每个字母的分量。地址旁边用铅笔写着个歪歪扭扭的名字:“明明”。
“您孙子在国外?”陈默递过杯温水。
老太太接过杯子,手晃得厉害,水洒在袖口上也没察觉:“去加拿大五年了,打小没见过老家的玩意儿。前儿视频,他指着电视里的青铜器问我,‘奶奶,这是咱们祖宗用的碗吗?’”她忽然红了眼眶,从布包里掏出张照片,“您看,这是他去年拍的,都长这么高了,可连陶土是啥手感都不知道。”
照片里的男孩穿着冰球服,金发碧眼的队友搂着他的肩,背景是白茫茫的冰场。他的眼睛很亮,像古镇溪水里的光,可笑起来时,嘴角扬起的弧度和老太太如出一辙。
陈默想起上周在展厅,有个法国游客摸着陶俑的发髻,用生硬的中文说:“这纹路像我祖母绣的桌布。”那时他就觉得,老物件的纹路里藏着共通的语言,只是需要双愿意触摸的手。
“您想寄哪件?”陈默问。
老太太凑近展柜的玻璃,手指点着那尊西周青铜鼎的复制品:“就它。我男人以前是铁匠,总说青铜器的纹路里有火气,摸久了能暖手。”
当天下午,陈默把运营部的人叫到展厅。王叔正蹲在地上给复制品补“包浆”,茶油在青铜色的表面晕开温润的光。“要做批能寄的复制品,”陈默指着鼎耳的夔龙纹,“纹路得跟原件一样深,让摸的人能顺着龙爪子摸到尾巴尖。”
实习生小张嘀咕:“寄出去万一磕坏了呢?”
“磕坏了就再做,”陈默捡起块陶片拓本,“总比让海外的孩子只在屏幕上看强。”他突然想起父亲走那年,自己在国外留学,连父亲常摸的铜烟袋都没来得及多看几眼,如今烟袋上的包浆成了他最念想的触感。
三天后,第一批“时光快递”包装盒摆在了服务台。盒子是王叔用老松木做的,边角包着棉絮,打开时能闻到淡淡的松脂香。里面的青铜鼎复制品只有巴掌大,纹路却和展厅里的一样清晰——龙爪子是三趾的,龙身的鳞片一片压着一片,连工匠当年特意刻下的细小凹痕都复刻了出来。
“得告诉孩子怎么摸。”王叔找出毛笔,在宣纸上写触摸指南。他的字带着木工特有的稳劲,“鼎肚子底下有三道圈纹,那是西周人记日子用的,摸的时候得慢慢数,就像数老家墙上的日历。”末了又加了句,“这物件的脾气和我家老猫一样,越摸越温。”
老太太来寄快递时,从布包里掏出个红绳系着的小木块,塞进盒子角落。“这是我家老槐树的疙瘩,”她摩挲着木块上的年轮,“明明小时候总蹲在树下看蚂蚁,这木头带着树的气儿。”
快递寄出那天,陈默给多伦多的地址发了封邮件,附了段视频:王叔的手握着复制品,指尖顺着龙纹游走,“你奶奶说你想知道祖宗用的碗长啥样,这鼎比碗神气多了,当年是用来装祭祀的酒的,你摸这龙眼睛,是不是像在盯着你看?”
半个月后,陈默的手机震了震,是明明妈妈发来的视频。镜头里,男孩正坐在地毯上,手里捧着那个松木盒子。晨光从百叶窗漏进来,照在他认真的脸上。他先用指尖碰了碰鼎耳,像怕碰坏什么似的,接着慢慢握住鼎身,拇指在三趾龙爪上反复蹭着。
“奶奶说这是老家的东西?”男孩抬头问镜头外的妈妈,声音里带着不确定。他的中文带着点口音,可“老家”两个字说得格外清楚。
妈妈把手机凑近,能看到男孩掌心沾了点复制品上的“铜锈”——那是王叔用特殊颜料调的,摸多了会在手上留下淡淡的黄痕,像从时光里带来的印记。“是呀,你太爷爷年轻时,村里的老祠堂里就摆着这样的鼎。”
男孩突然把鼎贴在脸颊上,闭上眼。“它有点暖。”他小声说,手指开始数鼎肚子底下的圈纹,一下,两下,三下……阳光透过他的指缝,在地毯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极了老太太说的,明明小时候蹲在老槐树下看的那些移动的蚂蚁。
陈默反复看了十几遍视频,直到手机发烫。他想起展厅里总有人问,复制品哪有真品值钱?可此刻他看着男孩眼睛里的光,突然明白,有些价值不在真假里,而在能不能让千里之外的孩子,通过一摸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再加做二十个盒子。”陈默把视频转发给团队,“这次加陶俑和活字模型,附上手写的故事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