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上课铃声的余韵还在空气中颤动,高二七班的教室已经安静下来。门被轻轻推开,语文老师沈谦海走了进来。
一个寒假过去,他并没有什么过多的变化,身形依旧清瘦,穿着熨帖过的灰色夹克,里面是整洁的白衬衫,戴着一副细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温和而睿智。
他走路步幅不大,却自带一种沉静的书卷气。没有刻意强调纪律,但当他站在讲台前,目光温和地扫过全班时,教室里最后一点细微的杂音也消失了。
“上课。”沈老师的声音不高,清朗悦耳。
“起立!”班长林晓的声音清脆有力。
“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沈老师微微颔首,翻开讲台上的语文课本和教案,动作从容不迫。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沈老师的声音如同缓缓流淌的溪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他没有立刻切入正文,而是先提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我想问问,大家预习时,觉得这篇文章最打动你的,是哪些词句?”
台下一片安静,片刻后终于有同学开始举手回答。
沈谦海笑着说:“没关系,有想法的都可以直接说出来,不用特意站起来说。”
他说完之后,七班教室内瞬间变得热闹起来。
有同学举手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
有人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
也有人提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感伤。
沈谦海耐心地听着,不时点头,眼镜片上反射着窗外的天光。
他没有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顺着学生的回答,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大家深入文本的脉络。
他讲王勃的才情与际遇,讲骈文的华丽与气韵,讲“四美具,二难并”背后的人生况味。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从六朝骈俪讲到盛唐气象,从滕王阁的兴废讲到个人在宏大时空中的渺小与坚韧。
他的讲解没有激昂的语调,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像春雨润物,将文字背后的情感、哲理、历史的厚重感,丝丝缕缕地浸润到学生的心田。
讲到“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时,沈谦海特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视一圈,声音里带着一种深沉的感慨,“同学们,人生际遇,起伏难料。重要的不是起点在哪里,或者此刻是否在低谷,而是心中是否还有那股‘扶摇’而上的志气,是否相信‘桑榆’未晚的可能!这份相信,往往比一时的顺遂更为珍贵。”
陈默听得格外认真。
沈老师的课总是这样,不疾不徐,却总能让人沉静下来,触摸到文字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他感觉早读时在走廊上萦绕的那点迷茫,似乎在这沉静的讲述中被稍稍抚平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