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为这片精神之地增添了肃穆与永恒的意味。佛塔周围往往也是信徒们转经的路径所在。
走近细看,重建的殿堂虽然整洁,但细节处仍能感受到一种粗粝的质感和历史的痕迹。木材的纹理清晰可见,白墙可能因风沙而略显斑驳。
一些殿堂的门廊或窗框会漆上鲜艳的红、蓝或绿色,上面有时绘有简单的吉祥图案或佛教符号。厚重的木门上可能镶嵌着铜饰。
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寺庙与周围环境的强烈对比与融合。一面是人工建造的、象征着精神追求的白色殿堂和五彩经幡,另一面是亘古不变、充满原始力量的荒凉戈壁与赤裸山岩。
这种对比营造出一种遗世独立、坚韧不拔的震撼感。寺庙仿佛不是征服了这片土地,而是谦卑地臣服并融入了这片被信徒们认为拥有强大能量的自然圣境之中。
偶尔,你会看到朝圣者——身着传统蒙古袍的牧民或风尘仆仆的旅人——正沿着寺庙外围的小径缓缓转经。
他们微躬的身影、低声的诵念,以及手中转动的经筒,都为这幅静态的画面增添了动态的虔诚与生命力。
在金赦云回来以后,跟着一起来的一位大师还给他们详细介绍了一下。该寺由着名的蒙古佛教大师、伏藏师丹赞拉布嘉于 1820年代 创建。
丹赞拉布嘉是19世纪蒙古最重要、最具传奇色彩的宗教人物之一。他不仅是宁玛派的高僧,还是一位诗人、剧作家、艺术家、医生和社会改革家,在蒙古文化中享有崇高地位,被誉为“戈壁的达芬奇”。
他将哈马尔岭选作寺庙地点,据说是因为此地具有特殊的能量场,是进行深层冥想和精神修行的理想场所。
寺庙主要是依山而建,所以大多数朝圣者都是在洞穴里面修行和冥想的。
唯一要说的就是,这里是唯一一个可以允许女性修行者在此出家的修行。这在当时蒙古的佛教环境中是比较罕见的。寺庙内曾有一座专门的尼众区域。
据大师所说,这里全盛时期还有图书馆还蒙古剧院,离这里非常的近,是着名的旅游打卡地点。
唯一的遗憾就是与蒙古国几乎所有寺院一样,哈马尔岭寺庙在 1930年代蒙古的宗教镇压 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寺庙被彻底摧毁,大量僧侣被杀害或还俗,珍贵的文物、文献和丹赞拉布嘉的遗物被洗劫一空或焚毁。
在苏联控制下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时期,该寺沦为废墟。
1990年蒙古民主革命后,随着宗教自由恢复,哈马尔岭寺庙开始了重建工作。
重建主要依靠信徒的捐助和努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虽然规模无法与鼎盛时期相比,但主要的殿堂已得到重建,宗教活动也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