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论粤语诗歌的现象学书写与存在之澄明》
——以树科《睇到啲乜嘢》为中心
文/诗学观察者
在机械复制时代狂飙的视觉暴政中,树科的粤语诗《睇到啲乜嘢》以其独特的方言诗性,构筑起对抗影像异化的诗意堡垒。这首创作于珠江畔的短章,通过粤语特有的音韵肌理与存在主义式的观物方式,实现了对海德格尔"此在"诗学的方言转译。诗歌在"假嘅"与"真嘅"的辩证中,将现象学悬置与岭南生活哲学熔铸为具有东方智慧的澄明之境。
一、方言诗语的祛蔽功能
粤语作为古汉语活化石,其"九声六调"的语音系统天然具备现象学还原的声韵特质。"听得多咗"中的"咗"字作为完成态助词,在音调上呈现短促的入声特征,恰似胡塞尔现象学悬置(epoché)的语音象征——那个瞬间的闭锁音将日常经验的"自然态度"悬搁于齿间。诗中反复出现的"哈"字尾音,既是对广府话语气助词的诗意转化,更暗合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中未被概念化的前语言体验。
这种方言书写策略,与策兰用德语破碎语法对抗纳粹话语的尝试形成跨时空呼应。当诗人用"嘟假嘅"的俚俗表达解构现代影像的虚幻性时,"嘟"字在粤语中特有的双唇爆破音,恰如德里达所言"在能指链上制造裂痕的异质性符号"。诗人将"散步"(san4 bou6)与"得闲"(dak1 haan4)这对日常粤语词汇并置,使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闲散"(Mu?e)概念获得珠江三角洲的在地性表达。
二、自然意象的哲学转码
诗中"花哈草哈"的叠音处理,绝非简单的状物修辞。在声调上,"花"(faa1)的阴平与"草"(cou2)的阴上形成音高落差,构成现象学意义上的"视域差"。这种语音配置与"白云—蓝空—阳光"的意象群形成复调结构,使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转化为现代都市人的存在之思。
"唔信睇天"的否定句式,与陶渊明"欲辨已忘言"形成跨时空对话。当诗人将"心"与"白云"通过"噈"(zik1,突然)这个入声字连接时,瞬间完成了从笛卡尔"我思"到现象学"意向性"的转换。这种意向性既非胡塞尔的先验自我,也非萨特的虚无意识,而是岭南文化特有的"即心即物"观——正如陈白沙诗学中"道眼大小同,乾坤一螺寄"的浑融境界。
三、时间性的空间绽出
诗歌在"珠江畔"的具体时空坐标中展开,却通过粤语特有的时间表达解构线性时间。"2025.3.3."这个未来性标注,与粤语"得唔得闲"的当下性追问形成张力,暗合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时间观。诗中"散步"作为存在方式,既是对本雅明"游荡者"理论的方言改写,更是对《庄子·知北游》"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的现代诠释。
"多睇睇"的重复句式,在粤语中通过声调变化(do1 tai2 tai2)营造出凝视的绵延感。这种语音现象对应柏格森的"绵延"概念,却以珠江三角洲的湿润气候为基底——当"蓝空"(laam4 hung1)的阳平声调与"阳光"(joeng4 gwong1)的阳去声形成共振时,时间的垂直维度在方言的声腔中绽出空间化的诗意。
四、声音诗学的本体论转向
诗歌开篇"听得多咗"与结尾"阳光……"构成听觉到视觉的辩证循环,这种感官转换暗藏深意。粤语"听"(teng1)与"睇"(tai2)的声母同属舌尖中音,在发音部位上形成感知的同源性。诗人通过方言特有的"量词+形容词"结构("啲乜嘢"),将海德格尔"存在者的存在"问题转化为珠江三角洲的日常追问。
在声韵层面,"影哈像哈"中重复的"哈"(haa1)作为语气助词,其阴平调值在粤语诗律中具有特殊的延宕功能。这个开放性的元音恰似现象学还原后的"剩余物",将技术时代的图像暴力悬置在声波的震颤中。当诗人用"蓝空"(laam4 hung1)替代普通话"蓝天"时,阳平与阳上的声调组合形成升调运动,使天空不再是客体外壳,而成为存在绽开的声腔。
结语:
树科的粤语诗写作,在珠江三角洲的现代化语境中重构了现象学诗学的东方路径。通过方言音韵的现象学还原、自然意象的存在论转码、时空维度的诗性绽出,这首短诗在"睇"与"听"的辩证中,实现了对技术座架的审美救赎。当"白云"在粤语声调中舒卷,"散步"在珠江畔成为存在方式,我们或许能真正领会海德格尔那句"诗意的栖居"在岭南的独特回响——那是在机械复制时代深处,用方言的声波重构的澄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