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 人并非被动服从天,而是通过“修身”(明明德)、“践行”(行仁义)来“知天”“合天”,最终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张载);
- 这种主体性体现在对“人道”的承担:家庭中尽孝、社会中行义、国家中治国,通过完善伦理关系,将“天道”(道德法则)落实为“人间秩序”,故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人需主动“弘道”而非“顺道”。
- 道家:人是“回归自然”的自然存在
道家认为,人原本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草木、鸟兽无异,但“人为”(刻意的造作、欲望的膨胀、伦理的束缚)导致人与天割裂。
- 庄子批判“落马首,穿牛鼻”(《庄子·秋水》),认为人类用礼教、功利扭曲了自然本性,主张“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
- 人的价值不在于“改造世界”,而在于“复归本真”:去除“机心”“伪饰”,回归婴儿般的“素朴”状态(《道德经》“复归于婴儿”),承认自己是自然循环中的一环,与天地万物共生共荣,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者”。
三、“合一”的路径:“有为”的伦理实践 vs “无为”的自然回归
如何实现“天人合一”?两家的路径完全相反:
- 儒家:以“有为”合于“天道伦理”
儒家的“合一”是“人道契合天道”的主动过程,核心是“修身践行”:
- 起点是“尽心”(孟子)——通过反思内心的道德自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理解“人性即天性”;
- 过程是“践行礼义”——将内在的道德自觉外化为具体行为:在家孝亲、在朝忠君、在社会爱人,通过“克己复礼”(孔子)实现“仁”,而“仁”的本质是“天人相通”的纽带(“仁,天心也”);
- 终点是“天人合德”——个人的道德完善与天地的伦理秩序(如“天道好生”“地道载物”)相统一,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境界,即人的行为完全符合天道的道德法则。
- 道家:以“无为”合于“自然之道”
道家的“合一”是“去除人为”的回归过程,核心是“消解造作”:
- 起点是“破执”——摒弃对名利、善恶、是非的执着(“破我执”),如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反对用有限的认知去框定无限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