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 强调“道德不应违背人性本然”,如“不争”“寡欲”“返璞归真”,成为对功利化、形式化道德的平衡;
- 影响处世智慧,形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互补——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超脱”结合,使中国人在困境中能以“顺应自然”化解焦虑(如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三、艺术审美:塑造“中和”与“空灵”的美学特质
儒道的“天人合一”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独特的审美追求:既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又重“主体与宇宙的精神共鸣”。
- 儒家:“中和之美”与“比德”传统
儒家以“天人合一”中的“秩序感”(天道有序,人道循礼)影响艺术,追求“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 文学上,《诗经》的“赋比兴”将自然意象与伦理情感结合(如“松柏”象征坚韧),形成“托物言志”的传统;
- 建筑上,故宫的“中轴线”对应“天道居中”,园林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人工与自然的协调”;
- 音乐上,“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主张音乐需符合自然节律(如十二律对应十二月),以“和乐”调和人心、顺应天道。
- 道家:“自然之美”与“空灵意境”
道家以“天人合一”中的“本然性”(去人工、归自然)影响艺术,追求“得意忘言”的空灵之美:
- 山水画中,“留白”象征宇宙的无限(如倪瓒的山水“逸笔草草”,以简淡显天地之阔),体现“人与山水精神相融”;
- 诗歌中,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物我两忘”,皆追求主体与自然的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