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大的问题是去年冬季还出奇的冷,好多桑树都冻死了。
丝收不上来,今年铺子的收益就会大打折扣。
直白的说就是做生意赚不了钱了,日子开始难熬了。
余员外长叹,赚钱比吃屎还难。
余令深以为然,觉得这句话是人间至理。
趁着不忙,有时间,他带着余令在京城去看别人纳税。
每年的这个时候是北京城最热闹的时候。
他并不是希望通过这些来教会余令什么。
而是喜欢看那黄澄澄的麦粒,看着它们一斗一斗的进入到粮仓里。
看着它们,余员外烦躁的心就会平和下来。
幻想着粮食也能把自己的谷仓堆得满满的。
余令的关注点却不是在粮食上面,而是在其他上。
这纳税怎么给什么的都有,还有人扛着一大卷麻布。
“大伯,为什么还有人会拿着布帛、棉花、钱这些,夏收纳税,朝廷也要这些么?”
“夏税征收麦子,秋粮征收稻米。
按照朝廷的规定米麦是“本色”。
你看到的征收布帛、棉花、钱等一些东西叫做“折色”。
余令不解道:“折色?”
“就是用市面上米麦的价值换算这些物品价值几何。”
余令懂了,可余令恨不得自己什么都不懂。
本色和折色之间的价格没有明确的界定线。
折价物又没有一个标准,标准全在那些税吏的手里。
他说你的棉花成色好,你就可以少缴纳一点。
他要说你的棉花成色不好,你就得加量来补。
补多少全凭他们一张嘴,衙门肯定不会吃亏。
他们不吃亏,亏就得百姓吃。
自己看一眼就知道这东西有漏洞,那些胥吏,靠这个吃饭的能不知道?
余令不得不再次感叹活着真难。
(ps:这个问题其实到了清朝才勉强解决,因为雍正进行了“耗羡归公”的改革,其实本质的解决是在2006年的1月1日。)
看了一会儿余员外也不愿意看下去了。
随着人群到来的越来越多,哭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住在京城的有一半人是没有地的,可他们得交税,得用银钱、布帛来“折色”!
明明在家算的是正好,可到了这里税吏却说不够!
这.....
本该是丰收的季节,却处处是悲伤。
三个人朝着铺子走去,此刻的铺子里有了客人。
还是贵客。
客人一进门,身后的健仆就站在了铺子门口,然后如标枪一样站在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