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夜里九点,检查组带回的结果令人震惊:下游某段河道确实检出了高浓度活性菌群,基因序列与S-7X部分匹配。但关键在于??这些菌体并非来自松花源排水系统,而是出现在一条原本干涸的支流入口处,且周围土壤有人为挖掘痕迹。
“这是栽赃。”王振咬牙道,“有人故意把我们的菌剂投放到野外,制造污染假象!”
苏婉盯着显微图像,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些菌体的代谢状态很奇怪……它们处于高度应激反应中,像是突然暴露在陌生环境中。如果是正常排放,不该这样。”
张花城眼神一凛:“除非……它们是从成品库里偷出去的。”
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
当晚,安防系统全面重启。红外摄像头覆盖半径扩大至两公里,无人机每两小时巡航一次,同时启用新部署的地下震动传感器网络。此外,张花城做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决定:将S-7X母种封存至地下十米的恒温保险舱,仅保留三份备份,并实行“熔断机制”??一旦发生异常访问尝试,系统自动触发物理隔离。
三天后,执法队如期而至。
带队的是位姓周的副科长,态度公事公办,但提问极为细致。他们查看了全部污水处理记录、菌种管理台账、人员进出日志,甚至还随机抽取了几名学员询问日常操作流程。
苏婉全程陪同,有问必答,数据信手拈来。当周科长提出要去菌种库实地查验时,她平静地说:“可以,但需要您签署保密协议,并接受虹膜扫描。因为我们无法排除恶意泄露风险。”
对方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们还真是……滴水不漏。”
最终,检查结论为“未发现违法行为”。但在反馈会上,周科长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我知道你们清白。可为什么每次出事,矛头都精准指向你们最关键的核心?这不是运气差,是有人盯着你们的一举一动。”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激起层层涟漪。
风波暂歇,可张花城知道,这只是开始。
一周后,国家农业农村部派来一位调研员,名叫林清远,三十出头,戴眼镜,说话慢条斯理。他住了整整五天,白天跟着学员下田,晚上翻阅资料,临走前单独约见张花城。
“你们的模式,已经超出一般生态农业范畴了。”他在笔记本上写道,“你们在做的,是一场关于‘人与土地关系’的重建实验。而这种实验,往往会触动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神经。”
张花城苦笑:“我们只想让土地变好一点,让农民活得有尊严一点。”
“可尊严和利润,有时候是对立的。”林清远收起笔,“我建议你们尽快申请‘非营利性社会企业’认证,把技术开源一部分,形成行业标准。这样一来,既能规避垄断嫌疑,又能借助政策力量反制恶意竞争。”
张花城若有所思。
送走林清远的当晚,他们召开了成立以来最严肃的一次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是否公开S-7X的完整筛选流程?
反对的声音不少。“一旦公开,别人随便改个名字就能商业化,我们六年心血岂不是白费?”
支持者则认为:“真正的壁垒不是秘密,而是执行力。就像当年袁隆平公开杂交水稻技术,反而推动了全国粮食革命。”
最后,苏婉说了句话:“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土地属于所有人,那这项技术,也不该只属于我们。”
投票结果:二十三票赞成,五票反对,两人弃权。
一个月后,松花源官网发布《S-7X菌群公共技术白皮书》,详细披露其野外采集、定向驯化、安全性评估全过程,并附赠一套简易检测工具包下载链接。同时宣布成立“归壤技术联盟”,向全国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支持。
反响远超预期。三个月内,二十七个省份提交申请,一百多支基层农技队伍前来培训。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企业也开始主动合作??一家化肥厂转型生产有机菌肥,一家农药公司研发出基于S-7X原理的生物驱虫剂。
而那个曾经打着“仿生技术”旗号营销的产品,销量断崖式下跌,最终悄然退市。
冬天再次来临。
这一年雪来得早,十一月初就下了第一场大雪。但松花源的灯火比往年更亮。乡土学院二期招生结束,新增“儿童自然教育”与“老年农耕疗愈”两个方向;种子银行已收录三百六十八个濒危作物品种,其中十七种完成复壮试种;就连小禾也学会了用小铲子挖坑,然后郑重其事地把一颗稻种放进土里,再拍实泥土,仰头说:“爸爸,它会做梦吗?”
张花城蹲下来,抱住他:“当然会。它梦见春天,梦见雨水,梦见好多小朋友来陪它长大。”
除夕那天,全村人在广场搭起篝火。李朵朵朗诵了一首新写的诗:
>“我们不曾创造奇迹,
>只是听懂了大地的呼吸。
>当亿万微小的生命苏醒,
>冰封的河也开始流动。”
烟花升空那一刻,小禾指着天空喊:“星星掉下来啦!”
张花城握紧苏婉的手,望向远方起伏的山峦。他知道,这场守护才刚刚起步。未来或许还有更多的诬陷、阻挠、误解,甚至背叛。
但他也相信,只要还有人在乎泥土的温度,还有人愿意蹲下身去倾听一棵苗的生长,那么无论风雪多么猛烈,总有一粒种子,会在黑暗中悄然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