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黏土取自三里外的老河床,用独轮车推来,每车只能装半立方米。
李满仓算了算,每天要推两千车,才能在七月完成防渗层。
“就当是推石头上山。”他对海娃说,“愚公能移山,咱就能填河。”
海娃的手磨出了血泡,他把破布缠在手上,继续推车。
有次车轮陷进砂坑,他趴在地上用肩膀顶车轴,抬头时看见周维桐正在用草茎编筛子。
筛眼比米粒还细,用来过滤黏土里的碎石。
“周先生,你咋会干这个?”他问。
“在劳改队学的。”周维桐头也不抬,“编筐、修鞋、种地,啥都得会。”
“那你怕不怕?”
“怕啥?”
“怕再也出不来。”
周维桐停下手里的活儿,看着他稚嫩的脸庞。
远处,王大彪正在指挥社员夯实黏土,铁锹拍在土层上发出“砰砰”的闷响,像极了心跳。
“怕。”他说,“但更怕一辈子没干成一件像样的事。”
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干热风席卷草甸。
刚铺好的黏土被风掀起表层,露出底下的砂石。
周维桐抓起一把土,发现含水率降到了 12%。
这意味着黏土会开裂,失去防渗功能。
“必须连夜浇水!”他对王大彪说,“用咱们喝的水!”
王大彪盯着周维桐决绝的眼神,突然转身大吼:
“把所有的水都运来!先紧着黏土!”
人们愣了愣,随即冲向水桶架,把珍贵的饮用水一桶桶泼在黏土上。
海娃抱着最后半桶水,犹豫了一下,还是浇在了防渗层边缘。
“周先生,”他看着湿润的泥土,“这水,比俺们的窝头还金贵。”
周维桐蹲下来,用手把泥土拍实:
“等水库蓄了水,咱们喝的、用的,都是今天泼出去的这点水变的。”
他的手掌在泥土上留下清晰的指纹,像盖了个生命的印章。
1959年 8月 1日,建军节。
草甸上的主坝基终于合龙。
王大彪站在合龙处,手里握着一把铁锹,锹头沾着新挖的黏土。
人群围拢过来,每个人的脸上都蒙着层细土,只有眼睛还亮着。
“同志们,”王大彪的声音有些发颤,“咱们用三十天,挖了三万立方土。这土堆起来,比县城的钟楼还高。”他顿了顿,指向远处的老河床,“现在,该让这些土回家了。”
最后一车黏土倒入合龙处,社员们用铁锹拍实,用脚踩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