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他太高洁,太端方,太珍惜那副洁白的羽翼。
他既于百官面前敢行此诺,就断不会出尔反尔。
“荀令君尸身何在?”
“临终前,其言无颜面君,就地葬于寿春之地。”
曹丕点点头,沉声道:“令君一生清雅,功在社稷,可惜壮志未酬。
其子嗣荀恽万岁亭侯,孤当表其谥为敬侯,子孙食邑千户,复厚恤颍川荀氏,以彰其德。”
其实,曹丕本不愿再扶植世家大族,荀彧既亡,曹丕厚待颍川荀氏,只为尽可能减少称帝阻力。
待许都局势稳定,权柄尽入己手,再寻思从削弱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方是于国于民的长久之道。
曹丕深谙其理。
而他并不知,就在他紧锣密鼓与司马懿等商议建都邺城亦或洛阳之时,活着的荀彧却已改头换面,悄无声息的复潜入许都之地。
按说,皇室大仪将至,都城必将戒严,荀彧怎可能悄无声息潜入许都?
那是因为,整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比荀彧更了解许都。
就像没有第二个人比诸葛亮更了解汉中。
别说曹丕和夏侯惇了,就算曹操来了也不行。
每次曹操带兵远征,都是荀彧坐镇后方料理诸事。
尤其是定都许都后,他亲自构架许都城防,制定了详尽的城内外布局规划,大到皇宫的兴建,官署的设置、粮仓与军械库的选址,小到街巷的走向、民居的分布,户舍的格局,都亲自过问并敲定细节。
可以说,许都城内的每一条街,每一棵树,每一口井,荀彧都能记在心里,如数家珍。
那么,在这许都城中,还有和他同心之人么?
荀彧当然知道,而且还知道不少。
他们不会像金祎吉平那样采取极端的方法,也不会拿出全族的性命为赌注,去做激烈反抗。
而是带有士族的务实性,但始终与新政权保持一定的距离。
间接的表达着对新政权的不满。
在他们的心底,是渴望大汉存续万代的。
但他们却无力阻止亦或改变。
……
此时的许都,汉帝将禅位于曹丕的流言,已如细密的蛛网般缠满了城中的每一个角落。
与往昔不同,这一次,官府的告示栏上空空如也,连惯常用来平息纷扰的辟谣文书都未曾出现,仿佛默认了传言的真假。
城内的人心,就此被生生剖成了两半。
那些汲汲于功名的官吏与投机者,脸上难掩按捺不住的喜色,私下里奔走相告,只觉改朝换代在即,正是自己攀附新主、平步青云的绝佳时机,言谈间满是对未来的躁动与期待。
而是那些世受汉恩的旧臣、恪守礼法的士人,却纷纷收敛声息,闭门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