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建宁六年,仲春。
又是一年春风度,拂过巍峨的洛阳宫阙,掠过广袤的平原,唤醒沉睡的江南水乡,最终吹向帝国新拓的边疆。
建宁六年的春风,似乎格外浩荡,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复苏的暖意,更挟裹着一股沛然莫御的,名为“建宁之治”的磅礴力量,席卷着大汉的每一寸土地。
晨曦微露,豫州颍川郡,阳翟县郊外。
老农陈三蹲在自家田埂上,布满沟壑的手掌轻轻拂过一片沉翠油油的麦苗,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满足。
他的田里,不再是祖辈传下来的稀疏老种,而是郡劝农所推广的新麦种。
去年秋播时,劝农所的年轻农官还带着几个匠人模样的小伙子,在他田里演示了那架据说叫“耧车”的铁家伙,竟能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三道工序,又快又匀!
“三爷,看这长势,亩产怕不得有三百斤?”邻田的李二柱凑过来,语气里满是羡慕,他家今年也换上了新种,用了劝农所教的堆肥法子。
“三百?我看不止!”
陈三笑得露出豁牙,“往年能收个两百出头就是老天爷开眼喽。
听说朝廷在司隶那边的大官田里,用好牲口拉着那带铁犁铧的新犁,深耕细作,亩产都奔着四百去了!”
阳翟县的这一幕,只是帝国庞大农业图景的一个微小缩影。
自力推新政以来,“劝农所”这个特殊的机构,如同最坚韧的藤蔓,已将根须深深扎入帝国州郡县乡的土壤。
它们不仅是良种的推广站,更是新农技术如:铁犁深耕、耧车播种、合理轮作、堆肥沤肥的传播点,甚至成了小型水利的规划所。
劝农所的农官们,多是学院培养出的“新汉学”子弟,通晓农书,更重实践,挽着裤腿下地是常态。
成果是震撼的。
昔日青黄不接时常见的流民,如今几乎绝迹。
各地常平仓的规模一扩再扩,仓廪充盈,粟米满溢。
大司农府奏报,建宁五年帝国粮赋总收入,较建宁元年竟增加了五成有余!
这不仅养活了日益增长的人口,更为庞大的帝国机器,如军队、工程、工坊等,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
午后的阳光,炙烤着冀州河间郡一座新兴的“工坊镇”。
这里没有阡陌农田,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高大整齐的砖瓦厂房,以及终日不息的喧嚣:铁锤的铿锵、织机的嗡鸣、陶轮的旋转、木料的锯切……
空气里混合着炭火、油脂、新织布浆洗后的气息,形成一种独特而充满活力的味道。
最大的厂房内,数百架改良过的纺织机整齐排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