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许大茂不再是绝户

第218章 许大茂要傻柱和秦淮茹结婚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秦淮茹直面着许大茂,开门见山地摊开了手,语气坚定而决绝。

她清了清嗓子,接着说道:“许大茂,你大可不必担心,这个钱财绝对是来路正当的。

其中的800多块钱,那可是我婆婆生前,偷偷藏起来的私房钱。

至于东旭的抚恤金,以及我公公的抚恤金,还有我婆婆私藏的养老钱,都被我一一找到,拿了出来。”

秦淮茹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详细地解释道:“剩下的900块钱,那是聋老太太和易中海,留给傻柱的。

这900块钱,每一分每一厘,都是聋老太太和一大爷给傻柱的。”

然而,秦淮茹在这个关键时刻,巧妙地隐瞒了一个事实。

她没有告诉许大茂,这个钱财其实是聋老太太,和易中海去世后,傻柱在他们房间里翻箱倒柜发现的。

相反,她轻描淡写地说:“这900块钱是二人留给傻柱的。”

许大茂显然没有在,这个细节上过多纠结,他听完秦淮茹的话,略一思索,然后面对着秦淮茹和傻柱,缓缓开口:

“我可以给你们借300块钱,甚至500块钱都可以。但是,我需要知道你们打算,用什么作为抵押。毕竟,这笔钱不是小数目。

如果是我的话,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借给你们,毕竟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但是,你要知道,我媳妇儿怀孕了,她马上就要生产。

如果我背着她借这么多钱给你们,实在是不好交代。你们总得给我抵押点儿什么东西吧?”

此时的傻柱和秦淮茹都愣住了,他们不明白许大茂的意思。傻柱在一阵迷茫之后,直截了当地问:

“许大茂,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别绕圈子。我的脑子不好使,你想要什么抵押,就直说。

如果可以的话,我就抵押给你;如果不行,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许大茂听了傻柱的话,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狡黠:“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抵押的,因为我不相信你,傻柱,也不相信秦淮茹。

我感觉你们两个单独,没有能力还我这笔钱。所以,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傻柱,你把秦淮茹娶了吧。”

傻柱和秦淮茹两人都被,许大茂的话惊呆了,傻柱疑惑地问:“我借你的钱,提供抵押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你让我娶秦淮茹,是不是这就是你借钱的抵押条件?”

许大茂不置可否地点点头,语气平静地说:“你说得没错,我就是这样想的。”

不仅是傻柱,连秦淮茹都露出了惊愕的表情。许大茂看着他们的反应,接着说:

“你们俩单独一个人,总是会闹出些是非,但在我眼里,如果你们能凑到一起过日子,或许能攒下钱,为未来的生活积累一些底气。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互相推诿,今天不同意,明天不同意,后天又不同意。

今天给他送点儿肉,明天给他洗洗裤子,我都替你们感到累。

与其说是让你们给我提供抵押,不如说是我借着这个机会让你们两个修成正果。”

傻柱听完许大茂的话,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心中涌起一股感激之情。秦淮茹也意识到自己拖延,与傻柱结婚的计划,已经被许大茂看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战国小大名
战国小大名
天文是后奈良天皇的第三个年号。天皇家丧失政治上的实际权力,权力中心足利家同样山河日下。武田、北条和今川三家在善德寺会盟,关东大名面临着势力重整;关西诸国中,陶晴贤与尼子晴久衰落,毛利元就趁隙发展;近畿三好家意欲取足利家而代之,尾张大傻瓜织田信长迎娶了蝮蛇女归蝶;一个长相酷似猴子的青年成为了织田家拿鞋的仆役。九州中部...
空门有佛
左传游记
左传游记
历史学研究生王嘉,在跟随博物馆考古大队考察并挖掘清理一座东周古墓,整理出土文物时,偶然发现了记载有左传内容的锦帛与竹简。后来在午睡时分,他做了一个长长的梦。醒来之时,他却惊奇发现,自己正处在左丘明所着左传的春秋之际。之后,便发生了一系列奇妙故事,而他呢,在误打误撞之中,也恰巧偶遇了一代大师左丘明。...
酸辣茄子
三国之再世诸葛
三国之再世诸葛
重回三国演义,诸葛丞相星落五丈原,不甘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拉人回魂重获新生。陈亮,一个迷途小书虫,三国爱好者,如何利用系统,帮助刘备匡扶汉室,统一中国。如果人生都能重来一次,还会有那么多遗憾吗?可是,人生最精彩,最让人难忘的,不就是那些错失的遗憾吗?...
思绪放空
叶罗丽:黑夜的主宰
叶罗丽:黑夜的主宰
++++++生前坎坷的叶玲珑(女主)穿越到叶罗丽仙境,成为了光仙子的痛苦分裂的人格,掌控了影之力的她,绑定了命运抉择系统。重来一次的人生,触之可及的命运,每一次的选择,都会触发不同的奖励,她将一步步从人类走向了神明的视角,俯视自我,俯视众生。她将以自己的智慧逐渐强大,以黑暗吸纳仙子们的苦痛,以命运的誓约建立联系。她...
历史古痕
岂独无故
岂独无故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