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第二百九十一章 吴氏兄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m.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成都下午的天气依然还是很炎热,一个大大的太阳还挂在天空,炙烤着大地,在街上也只有在道路两旁的树荫下能寻得些许的清凉,

刚刚众人跟随着赵驵(zāng)侩一路坐着那闷热的马车过来,路虽不怎么颠簸,马车的两面也有窗子、都是敞开着的,

但还是闷热的像在蒸馒头的蒸笼里一般,哪怕仅仅只是一刻钟的时间也是能让人热得大汗淋漓,车顶也被晒得很烫。

那吴管事将王沈几人引道前厅坐下道:“烦请几位在此稍坐片刻,我家主人马上就来。”吴管事说完便在一旁站立跟着他们一起等候,

王沈心道这吴家不愧是吴皇后的家族啊,哪怕是居于蜀汉军中高位的车骑、骠骑两位吴家人都已经逝去,还是这么有架子,但谁让吴氏现在还是很有实力呢,

毕竟吴氏在投靠刘备之前就已是蜀中的大族了,刘备入蜀之后也不得不娶了吴氏的寡妇,来借助吴氏的势力,任用吴氏的人才参与到治蜀当中,到了现在亦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即便是他们亮出官职也得等,除非是大将军费文伟、卫将军姜伯约这样的人才能够资格与吴氏的家主平起平坐,还要亲自出迎。

吴氏尽管幼年丧失父母,但她生的性格温柔开朗,容貌美丽动人,而且算命先生曾断言吴氏是大富大贵之命。

吴氏跟随着哥哥吴懿来蜀后,心怀不臣之心的刘焉曾想纳吴氏为妾,但碍于辈分,只好作罢。刘焉纳妾未成,心想肥水不流外人田啊,遂将吴氏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瑁。刘瑁无福消受红颜,他很快去世了,留下年轻的吴氏,过上了清苦的寡居生活。

兴平元年(194),刘焉去世,儿子刘璋继任益州牧。

吴氏的兄长吴壹被刘璋任命为中郎将,带兵抵御刘备入侵。可吴壹明白刘璋大势已去,索性率领部下投靠了刘备。

刘备听说吴壹寡居的妹妹生的美丽,此时孙尚香的出走也让他颇感孤独,加上娶了吴氏可以更好的笼络人心。于是便对这个风韵犹存的俏丽女人颇感兴趣,遂效仿了曹孟德和自己的大舅子。

刘备心中十分想纳吴氏为妻,但他又怕自己和刘瑁是同族,不太妥当。

大臣法正看刘备十分忧愁,便趁机进言道:“晋文公和晋怀公父子均娶秦穆公的女儿为妻,您和刘瑁的关系有那么近么?”刘备听后,心中很是欣慰,遂娶吴氏为第四任妻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他立吴氏为皇后。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他立吴氏为皇后。

在此背景下,穆皇后吴氏两位兄长吴懿和吴班,自然成为了蜀汉的国舅。基于此,吴懿和吴班在蜀汉武将中的地位可谓很高了,但在他们兄弟之上还有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的五虎将。

章武三年(223),刘备死,17岁的刘禅即位,是为后主,他尊吴氏为皇太后,吴氏在蜀汉的地位愈发的尊荣,吴家兄弟也愈发的受器重。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逝世。五月,太子刘禅继位,改元建兴,吴懿受封都亭侯。

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吴懿也随军出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战国小大名
战国小大名
天文是后奈良天皇的第三个年号。天皇家丧失政治上的实际权力,权力中心足利家同样山河日下。武田、北条和今川三家在善德寺会盟,关东大名面临着势力重整;关西诸国中,陶晴贤与尼子晴久衰落,毛利元就趁隙发展;近畿三好家意欲取足利家而代之,尾张大傻瓜织田信长迎娶了蝮蛇女归蝶;一个长相酷似猴子的青年成为了织田家拿鞋的仆役。九州中部...
空门有佛
左传游记
左传游记
历史学研究生王嘉,在跟随博物馆考古大队考察并挖掘清理一座东周古墓,整理出土文物时,偶然发现了记载有左传内容的锦帛与竹简。后来在午睡时分,他做了一个长长的梦。醒来之时,他却惊奇发现,自己正处在左丘明所着左传的春秋之际。之后,便发生了一系列奇妙故事,而他呢,在误打误撞之中,也恰巧偶遇了一代大师左丘明。...
酸辣茄子
三国之再世诸葛
三国之再世诸葛
重回三国演义,诸葛丞相星落五丈原,不甘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拉人回魂重获新生。陈亮,一个迷途小书虫,三国爱好者,如何利用系统,帮助刘备匡扶汉室,统一中国。如果人生都能重来一次,还会有那么多遗憾吗?可是,人生最精彩,最让人难忘的,不就是那些错失的遗憾吗?...
思绪放空
叶罗丽:黑夜的主宰
叶罗丽:黑夜的主宰
++++++生前坎坷的叶玲珑(女主)穿越到叶罗丽仙境,成为了光仙子的痛苦分裂的人格,掌控了影之力的她,绑定了命运抉择系统。重来一次的人生,触之可及的命运,每一次的选择,都会触发不同的奖励,她将一步步从人类走向了神明的视角,俯视自我,俯视众生。她将以自己的智慧逐渐强大,以黑暗吸纳仙子们的苦痛,以命运的誓约建立联系。她...
历史古痕
岂独无故
岂独无故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襄子